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千古之迷是如何被揭開的?

我國第一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權,根據《魏書》記載,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部中國以後,為了紀念祖先,派李敞前往鮮卑族發祥地鮮卑石室——大魏的祖先開鑿的祖宗廟堂去祭祀、祭拜宗祖並刻下很有史料價值的祝文。史料記載的就是“千古之謎”的鮮卑石室。

鮮卑族入主中原時的疆域

《魏書》中這樣詳細的記載了鮮卑石室,石室規模為“南北90步,東西40步,高70尺”的記載,但是千百年來,都不知道文獻記載的石室它在北方的何處?是什麼地方的石室,因為一直找不到“石刻祝文”作為佐證來實證。而找不到,揭不開這一謎底,鮮卑族的發源地,祖先來歷,及民族歸屬的難題就無法解決。

鮮卑石室嘎仙洞內部

歷朝歷代,有很多歷史學家、學者、考古學家為此苦苦追尋,儘管付出了艱辛和心血,卻沒有找到,很是遺憾。這個千古之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歷史空白,沒有定論。在五胡十六國的大屠殺中鮮卑族都能生存下來,並且發展壯大很是難得,但鮮卑族的民族脈絡不清晰,來源體系不完整,出現了斷層,理不清。學術界有很多爭論。“千古之迷”就這樣流傳千古,爭論了千年。

嘎仙洞在嘎仙山南側25米的陡坡懸崖上

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地區有一個嘎仙洞,它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10公里處的嘎仙山南麓。在嘎仙山南側25米的陡坡懸崖上,赫然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洞口,洞口略為不規則的菱形。進入洞中,洞內如有洞天般的宏偉寬闊,穹頂渾然天成,很是氣派,高20多米,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米,這個洞穴足可容納數千人。

嘎仙洞入口的標識牌

洞內昏暗深邃、潮溼、空曠,似乎神秘莫測。太陽下山黃昏時,一個人在洞中使人感到一種威嚴肅穆的恐怖氣氛。這個天然的大洞穴很久就一直存在這嘎仙山上,“嘎仙”是鄂倫春語,為“獵民之仙”的意思。當地鄂倫春人都知道它,在當地部落中也流傳著許多有關嘎仙的神話。但是這個天然石洞是不是“千古之謎”的鮮卑石室呢?答案只有一個,只要能找到祝文,“千古之謎”就迎刃而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7月30日,一直研究鮮卑歷史,對北魏研究很有造詣、頗有抱負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查找了歷史文獻和別人論證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他潛心專研,直覺告訴他,這就北魏的鮮卑石室,他拿著手電筒,一寸一寸的尋找,吃住都在山洞裡,經歷四探嘎仙洞,終於在一塊陰暗潮溼的地方發現了刻於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確定了嘎仙洞就是鮮卑石室。

嘎仙洞洞口

這是解決‘’千古之謎‘’的最直接證據,‘’千古之謎‘’從此做古,石刻祝文的刻詞為豎行書寫,石刻通高70釐米,寬120釐米,共19行,石刻只有12個整行,每行大約有12~16字不等,有7行為半行,寫的是抬頭與題名。石刻通體漢字魏書,字型古拙,介於隸楷之間隸意深沉,古樸雄健,全文共201字。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這一考古成就,直接破解了“千古之謎”,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石刻全文共201字

“千古之謎”的鮮卑石室就這樣被揭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