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歷史上死後被斬首示眾的三位皇帝

自古被殺的皇帝可謂不勝列舉,然而在其死後又被斬首示眾的皇帝卻寥寥無幾,筆者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總結出以下三位:

一、王莽

王莽,西漢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在一個王姓家庭,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父早死,故能生活節儉,勤奮博學,在貴族、官僚中頗有聲譽,官至大將軍、大司馬,臨朝輔政。他屢次捐錢獻地,籠絡民心;又奏請增加大臣俸祿,擴充京師太學,因此聲望日隆,各地上書頌揚王莽功德者,以及獻祥瑞、呈符命者,絡繹於途。公元前8年,王莽自認是舜的後裔,應受漢禪,藉助“易姓改命”的思潮代漢自立,並逼迫小皇帝劉嬰禪位於他,建立新朝。就這樣,王莽成了中國歷史上新朝的開國皇帝,即新始祖,亦稱建興帝或新帝,從此拉開了新朝歷史的大序幕。

王莽做了皇帝后,企圖透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亦稱“託古改制”。王莽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兩者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透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加之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頻臨,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雖然說改制是件好事,只是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路豪強和平民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以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

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起義軍攻入了長安城,王莽逃往漸臺(今陝西省長安縣),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今河南南陽)的鬧市示眾,數十個軍士爭相分裂了王莽的屍體。據《漢書》記載: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東海公賓就,故大行治禮,見吳問:“綬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間。”就識,斬莽首,懸宛市,軍人分裂莽身,支節肌骨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

王莽一生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他統治下的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二、桓玄

桓玄(公元369年—公元404年),漢族人,一名靈寶,字敬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大司馬桓溫之子,原是東晉傑出將領、權臣。後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篡位稱帝,建立桓楚政權。

元興二年(公元403年)12月,桓玄殺司馬道子,從此成為東晉的權傾者。次年1月,桓玄篡位,正式登位為帝,改國號為楚,改元永始,史稱桓楚,貶晉安帝司馬德宗為平固王。

桓玄即帝位之初多行仁道,不久就走下坡路,不思朝政,遊玩打獵、興築宮殿,增加苛稅,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心思變。

桓玄如此昏庸無道,在位僅僅三個月就遭到劉裕舉兵反抗,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逃亡途中被益州督護馮遷殺害。桓楚王朝便宣告覆滅了。

桓玄死後,東晉北府兵將領劉毅等將恆玄的屍身運送到南朝宋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在南城門朱雀門外的浮橋上將其斬首,百姓看見後都十分欣喜。據《晉書·桓玄傳》:“毅等傳送玄首,梟於大桁,百姓觀者莫不欣幸。

三、張祚

張祚(?—公元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前涼世祖張重華的哥哥,文王張駿的庶長子,十六國時期前涼第六位皇帝,公元354年—公元355年在位。

建興四十一年(公元353年),世祖張重華去世,張重華年僅十歲的兒子張耀靈繼位。當時的張祚還是一個長寧侯,狂妄自大,對小侄子張耀靈這個幼帝橫豎都看不順眼,最終廢其而代之,隨即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涼公,並且霸佔張重華庶母馬氏及妻女三代,無不姦淫,簡直是荒淫至極,在宮中影響甚大。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張祚採納尉緝、趙長等人的建議,僭號稱帝,設立宗廟,設定百官,大赦天下,改元和平,凡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以及文武官員每人爵一級,同時還追崇曾祖父張軌為武王,祖父張寔為昭王,從祖張茂為成王,父親張駿為文王,弟弟張重華為明王。立妻子辛氏為皇后,弟弟張天錫為長寧王,兒子張泰和為太子、張庭堅為建康王,張耀靈弟弟張玄靚為涼武侯。

稱帝之後的張祚更多的則是縱情享樂,其在位期間荒淫殘暴,濫殺成性,臣民敢怒不敢言,最終爆發了兵變。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張瓘大舉率眾向前涼都城姑臧進攻,宋混、宋澄兄弟與張瓘等裡應外合進攻姑臧,宋混等人攻入宮門,殺死張祚,後把張祚的頭割了下來,在城內外示眾(即斬首示眾),暴屍在路邊。國中人都呼喊萬歲。宋混等人又把張祚以普通百姓的規格埋葬,並且殺了他的兩個兒子。據《晉書》記載:混等梟其首,宣示中外,暴屍道左,城內鹹稱萬歲。以庶人禮葬之,並殺其二子。

後來,張祚的弟弟張天錫繼位後,備禮改葬張祚於愍陵,追諡為威王。據《十六國春秋·前涼錄》記載:“天賜即位,備禮改葬於愍陵,追諡威王。”(陳令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