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不破不還”,歷史上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人如此憎恨

“渾厚響亮的駝鈴聲自遠而近的傳來,邊塞商人們身騎駱駝排成一列隊伍在大漠之間穿行。”這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常見的場景,而這條道路必經的一站地是樓蘭古國,這個國家也曾因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繁榮驚豔了歷史,雖然其僅僅只存在了800多年,但其不可磨滅的繁榮印象至今保留在人民心中。

而關於樓蘭古國,想必我們都聽過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曾經繁榮一時的古國為何在我國留下了這種與之相關的詩句呢?

樓蘭古國的神秘被揭開,與中原展開聯絡

據記載,樓蘭古國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由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其在當時的西域三十六城中是最繁華的那一個,但存在時間卻非常短暫,只有80多年便神秘消失了。

在西漢王朝之前,中原對於西域古國的瞭解知之甚少,整個西域有一個總共的稱呼,叫做“西域三十六城”,直到漢武帝繼位,因為邊塞匈奴時常煩擾漢朝,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派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合三十六國中的大月氏國打擊匈奴。

雖然這個策略最後也未能成效,但張騫的此次外出溝通打通了中原與西域國家溝通的道路,在返回中原後,經張騫描述,漢武帝瞭解到了西域的繁華,便下定決心要征服西域。

而此時匈奴又成為了一大幹擾因素,樓蘭交通十分發達,在現代堪稱交通樞紐的地位,所以是匈奴與中原相爭奪的重要戰略要地,兩者勢必不能讓對方先佔。所以由於地處位置的特殊,樓蘭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中原與匈奴的夾角之中,在這兩大勢力之間也不好做出選擇,可在漢朝呂后得勢之後,匈奴的氣焰更加囂張,對漢朝的邊境也開始大肆騷擾,此時樓蘭便屈服於勢力更大的匈奴這邊,開始敵對中原。

矛盾進一步激化,樓蘭多次被中原攻破

公元前109年,由於樓蘭與匈奴聯合時常騷擾中原,甚至還劫殺過往的漢朝使者,漢武帝最終不再忍耐,派遣自己手下將軍趙破奴率領士兵萬人發兵西域樓蘭。

在一番戰爭之後將樓蘭王俘虜,可樓蘭畢竟是個小國,漢武帝心中也清楚即便滅掉樓蘭也不能解決中原與匈奴之間長期存在的問題,此次攻破樓蘭只是想給這個國家長一記教訓,震懾一下,沒過多久就將樓蘭王釋放回國,只是囚禁了一位樓蘭王子作為人質而已。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經歷這番打擊後樓蘭竟然又一次暗通匈奴,漢武帝終於大怒,又一次發兵西域,樓蘭王得知此事後趕忙親自出城謝罪,並與中原定下秘密協議,在暗地中監視匈奴的動向,但逐漸的,雙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對等,樓蘭作為中原在西域的一雙眼睛,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漢朝使者以身份地位斥責樓蘭使者的事情屢見不鮮,在漢武帝去世之後,樓蘭也就切斷了與中原的聯絡。

直到漢昭帝時期兩者的關係再一次發生變化,大將軍霍光派遣自己的屬下傅介子前往樓蘭刺殺樓蘭王,在一番酒肉之後,趁著樓蘭王喝醉神志不醒,傅介子將其刺殺,隨後將曾經在中原待過的尉屠焉立為新的樓蘭王,改樓蘭國名為鄯善,由此開始,樓蘭算是真正的歸屬到了中原門下,漢朝也掌握了溝通西域的主動權。

古代詩人為何大多都以“攻破樓蘭”來做詩?

既然我國曆史上曾經真的將樓蘭納入麾下,攻破這一小國在常理上也並不困難,那為何歷史上仍留下了許多例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辛棄疾的“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等詩句呢?

首先即使再小的戰爭也是戰爭,況且樓蘭當年屈服於匈奴之時,曾經做過許多荼害中原的事情,在這一層面上,許多愛國詩人揮毫筆墨,都想要嚴懲樓蘭這棵牆頭草,興旺中原。

而在其它某種意義上來說,攻破樓蘭也並不單單指的是這一事件,更多情況下是因為樓蘭見證過漢朝與匈奴之間數年的廝殺與博弈,曾經最終臣服於中原,象徵著一種最終贏家的志氣罷了。而更遠一些,有些詩人所處的年代距離這件事也已經好幾十年了,“不破樓蘭終不還”也可以代表其對於自己未來立下的堅定志向,所謂的傳達文人墨客心中豪情滿志的媒介。

即便歷史如何發展,每個朝代最終也都有各自的歸宿,樓蘭這一小國在時間的車輪之下最終泯滅在了歷史之中,但文人墨客所寫的詩句卻一直傳頌下來,向我們講述當時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