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不同時期的匈奴有什麼區別?他們遷徒之後,演變成了哪個民族?

匈奴人從未消失,他們的後裔就在我們身邊,默默影響著世界的發展。

漢代之前的匈奴

匈奴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代,與夏朝皇族同宗,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遷徙到草原,過上了追逐水草的遊牧生活罷了。

後來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獫狁這些部族都是其後裔。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或者胡人,已經和後來的匈奴沒什麼區別了,可以看作是匈奴的個別部落。

自春秋以來,匈奴便頻頻出現在史書中,當然,是以戎狄等部落的名字。

在此期間,雖然他們常常進犯中原,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被中原各諸侯國打到喊爸爸。這和後來的遊牧民族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最有趣的是,住在義渠的戎人在修築城池保護自己,反而是屬於中原諸侯的秦國在攻打這些戎人。

今日奪幾城,明日奪幾城,最終義渠被滅國。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秦朝,匈奴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個猛人,信奉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絕。

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率領10萬大軍攻打匈奴,面對士氣高漲的秦軍,匈奴潰不成軍,被趕出了黃河以南地區。

自此,中原地區可以憑藉黃河天險將匈奴拒之於國門之外。

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駕崩後,由於秦二世無道。以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為契機,天下豪傑雲集響應,秦朝很快便覆滅了。

隨著秦朝的覆滅,秦朝駐守在邊境的軍隊也撤離了,匈奴很快越過黃河佔據了大片土地,再次和中原王國做起了鄰居。

西漢時期的匈奴

西漢初期,匈奴與漢朝的衝突不斷。

此時,統帥匈奴的是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冒頓單于(最高首領的一種稱呼)。

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大兒子,本來匈奴的王位應該由他繼承。誰知頭曼後來娶了個續絃夫人,想立其所生的小兒子為繼承人。

當時,草原上有三大部落,分別是月氏、東胡以及匈奴。其中屬匈奴最弱小,長期被月氏和東胡欺負。

頭曼單于特意將其送到月氏去做人質,然後反手就帶兵去攻打月氏,明顯就是想借月氏之手除掉冒頓。

可惜冒頓不是普通人,趁亂搶了一匹馬逃回了匈奴。

頭曼單于一看,自己兒子這麼勇猛,又改主意了。他讓冒頓擔任萬夫長,統領一萬騎兵,為匈奴搶地盤。

於是,頭曼單于學到了生平的第一個成語,叫作“養虎為患”。

冒頓製作了一種特殊的響箭,來訓練他手下的騎兵。冒頓的響箭射到哪裡,這些騎兵的弓箭就要射到哪裡。

冒頓先後使用自己的坐騎、妻子訓練手下,猶豫不決者都被殺了,剩下的人一聽到響箭的聲音,就會條件反射射箭。

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冒頓用響箭射向頭曼單于、頭曼的小兒子以及頭曼的妻子。於是他們全都變成了刺蝟。

就這樣,冒頓成為了匈奴的新單于。在他的帶領下,匈奴大敗東胡,趕走月氏,勢力空前高漲,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

當時漢朝剛剛建立,冒頓便開始打這個新生帝國的主意。

他倒不是真的想要獲得什麼,主要是此前匈奴被中原國家欺負得太慘,本能的恐懼漢朝發展壯大,因此想限制其發展。

經過了一系列小規模試探後,冒頓準備幹一票大的,他的目標是漢朝的皇帝劉邦。

冒頓用小股騎兵引誘漢軍,劉邦急於一鼓作氣消滅匈奴軍隊,結果陷入包圍,被困在了白登山,這便是有名的白登之圍。

當時匈奴方面號稱40萬騎兵,而劉邦這邊僅有10萬人,情況十分危急。

問題是,10萬漢軍依山建立防禦工事,匈奴的40萬騎兵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加上匈奴是遊牧民族,糧食儲備稀缺,打不了持久戰,而劉邦後續還有20萬援軍在路上,這樣耗下去匈奴必敗無疑。

意識到情況不妙的冒頓只能和劉邦議和,放了劉邦。

而劉邦也意識到想要消滅匈奴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當時的漢朝經歷了連番大戰需要休養生息,於是採取和和親政策,雙方保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好日子便結束了。

經歷了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的國力空前強盛,恰巧又碰到漢武帝這種想要幹一番大事的皇帝,於是匈奴便成了他用來刷聲望的工具。

在衛青、霍去病的連番攻勢下,匈奴接連大敗,丟掉了大片草場,只能退縮到草原的最深處瑟瑟發抖,祈禱這輩子都不要再見到漢朝人了。

在此期間,漢朝不斷在塞外築城、修建長城,同時聯合草原其他部族以及西域諸國,形成了一張巨大的包圍網,限制著匈奴的發展。

凡事有盛必有衰,到了漢武帝后期,漢朝的實力開始衰落,而經過十幾年修生養息,匈奴的實力反而壯大起來。

此後漢武帝多次派人出征匈奴,皆大敗而歸。最後一次,李廣利率領數萬大軍深入沙漠攻打匈奴,戰敗被俘。

此時漢武帝才意識到漢軍已經不是匈奴的對手,只得收縮軍力,匈奴再次獲得了發展空間。

勢力得到恢復的匈奴,開始和漢朝爭奪西域的霸權。經過數次大戰,最終匈奴被趕出西域,實力大減。

漢朝惹不起,西域搶不到,無處擴充套件地盤的匈奴只得搞起了窩裡鬥,也就是俗稱的內亂。

內亂使得匈奴更加虛弱,最後不得不向漢朝稱臣,徹底淪為了漢朝的附庸。雙方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直到王莽篡漢,匈奴再次不受約束。

東漢時期的匈奴

匈奴在東漢初期便陷入了內亂,分成了南北匈奴,南匈奴戰敗,於是歸附東漢,做了東漢的臣子。

先說說北匈奴。

北匈奴由於天災人禍,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因此常常劫掠東漢北部邊塞地區。

此時,東漢剛建立不久,戰亂剛剛結束,百廢待興,不宜再起兵事。因此只能暫時進行被動防禦。

不過,隨著東漢國力的恢復,對北匈奴的征討便提上了朝廷日程,為了節省國力,東漢決定先將西域掌握到手中。

公元73年,東漢派出四路大軍奪取了伊吾盧城,接著派遣班超重新打通了連線西域的道路。

公元75年,東漢正式出兵西域,前後與北匈奴發生了大大小小几十場戰鬥,皆以東漢的勝利告終。

不過東漢的消耗也很大,加上漢明帝恰巧駕崩,漢軍只得暫時撤軍。

此後多年,北匈奴先後有七十三批人南下投奔東漢,北匈奴實力大減。

後來,北匈奴先後遭遇鮮卑族偷襲和田宅,國勢更加衰弱。

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東漢果斷出擊。

面對來勢洶洶的漢軍,北匈奴連戰連敗,只能不斷西遷,在此期間,先後有二十多萬人歸附漢朝。

到了這地步,北匈奴已經完全無法威脅到東漢了。

後來,由於歸附東漢的匈奴人過多,一些人不滿南單于的領導。於是選出了新的單于,逃往漠北,形成了新的北匈奴。

不過,這新的北匈奴根本無力威脅東漢,在漢軍的一系列打壓下,最後只能不斷西遷,遠離中原。

再來說說南匈奴。

相較於北匈奴,南匈奴溫順多了。

不過其內部部族眾多,時不時會鬧點內亂,不過都會被東漢快速平定。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戰亂不斷。南匈奴難以置身事外,也參與進這場亂戰中。

此時就要提到一個人,那便是才貌雙全的蔡文姬。

某次,南匈奴單于出征,遇到了蔡文姬,驚為天人,於是直接抓回去做壓寨夫人了。

後來曹操勢力做大做強,南匈奴便歸附曹操。

誰知道曹操一直惦記著曹文姬。雖然不捨得,但是形勢比人強,南匈奴單于迫於曹操的壓力,只得交出人。

不過曹操倒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也就讓蔡文姬將記住的400多篇典籍給寫下來,為華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至於南匈奴,則被曹操分為了左、右、南、北、中五個部落,分散到各地安置。

同時每部設定一名都尉管理,由匈奴人擔任,同時由朝廷派遣一名司馬,負責監視。南匈奴從此不復存在。

匈奴人的去向

隨著西晉八王之亂的爆發,很多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其中就有匈奴人的影子。

比如建立漢趙的劉淵,就是匈奴人。

而像他這樣,衝入中原,參加這場建國稱帝的狂歡的匈奴人還有不少。

在當時,草原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自己的印記。

隨著南北朝的結束,唐朝的建立,匈奴的名字也泯滅於歷史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這些湧入中原的匈奴人,加上以前在中原定居的南匈奴人,並未離去。

他們與各民族相互融合,逐漸被同化了。

其中,和匈奴人聯姻最多的,必然是漢族人。現在有些人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匈奴人,只不過到了現在,他們的匈奴血脈已經稀薄的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除此之外,西方史學界認為一部分西遷的北匈奴人的後裔,很可能就是匈人。

公元350年,匈人第一次出現在西方,便消滅了當時不可一世的阿蘭國。

其後不斷攻城掠地,甚至連東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都不得不臣服與匈人的鐵騎。

不過匈人來得快去得也快,僅僅過了百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匈人帝國便沒落了。

歷史上最後關於他們的記錄,是他們的後裔保加爾人。

總結

雖然在我們的印象裡,匈奴人是強大的草原民族,不過縱觀歷史,除了冒頓單于時期,匈奴大部分時候都在捱揍。

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匈奴人最後融入了強大的漢族血脈之中。而他們在西方的後裔,最終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也許,漢族最強大的地方不是科技文化,也不是軍事實力,而是通話能力。歷史上那麼多威脅中原王朝的勢力,最終不都被慢慢同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