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軍隊面對八旗清軍,為什麼屢戰屢敗,原因就是2個字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部落在一代梟雄努爾哈赤統帥下,迅速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隨著實力的不斷壯大,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們胃口越來越大,開始對大明江山常懷覬覦之心。1616年,在經過多年艱苦血戰後,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建立大金,成為後金首任大汗。

1618年,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誓師出兵,兵鋒直指遼東撫順,正式打響了挑戰明朝的第一槍。從此以後,直到1644年明朝覆滅,多爾袞揮師入關,26年之間,八旗鐵騎與明朝軍隊在關外遼闊的黑土地上,展開了無數次血火拼殺。當時的大明朝,雖然已經到達盛極而衰的轉折點,但是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相比疆域人口都十分有限的滿洲部落,仍然佔有壓倒性優勢。

奇怪的是,從戰事初起到清軍定鼎中原,大小數百戰,基本都呈現一邊倒的狀態。實力弱小的建州女真軍隊,在戰場上佔盡主動,大部分時段內,幾乎都是戰必勝攻必克的結局。而貌似強大的明軍部隊,經常被打的丟盔棄甲,逢野戰必敗,只能憑藉關外的幾座城池憑堅固守,勉強自保。

即使明軍方面連續換將,孫承宗、袁崇煥等能人賢才主持遼東軍政,也只能牢牢抱定憑堅固守、以不斷構築城池為鬥爭手段,勉強保持暫時的相持局面。明朝先後組織過兩次大規模進攻,1619年楊鎬指揮的薩爾滸之戰,和1641年洪承疇指揮的松錦會戰,集結重兵深入遼東,企圖與清軍決戰,結果都以明軍的徹底慘敗告終。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簡單歸結為雙方士兵戰鬥力問題。八旗清軍騎射精熟,悍不畏死,將士齊心。相反明軍部隊往往戰力低下,鬥志渙散,貪生畏死,臨陣潰逃成為常態。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明軍方面落後的指揮水平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所以明軍問題出在了這兩個字上:戰術。

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的戰術指揮風格,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一切為打贏而無所不用其極。野戰不用多說,佔據絕對優勢。即使面對最不擅長的攻城,也會機變百出,最常用的木馬計讓明軍吃盡苦頭。面對堅固城池,清軍往往會事先派遣一批奸細臥底混入城中,在攻城時突然發動,開啟城門,屢試不爽。開戰初期,就靠這一招,接連攻克不下10座城池。

在大規模會戰中,八旗清軍的戰術指揮水平也明顯高出明軍一大截。薩爾滸會戰中,面對優勢明軍進擊,努爾哈赤採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幾天之內打垮明朝4路大軍。松錦會戰中,在劣勢局面下,皇太極再度發奇招,派兵隔斷明軍糧道和後路,使明軍一夜之間潰敗一空。

相比之下,明朝軍隊的指揮水平和戰術素養,明顯不是一個層面,戰術單調陳舊,老套而簡單化。面對努爾哈赤的攻城木馬計,守城將官眼看相鄰城池一一被同樣手法攻破,卻毫無任何針對性反應手段,聽任慘劇屢屢重演。直到袁崇煥防守寧遠時,才雷厲風行採取各種手段嚴查奸細,使努爾哈赤在此碰了個大釘子。

臨敵之時,明朝軍隊主將明知對方的殺手鐧——騎兵衝擊和射箭精準,卻自始至終未見有人拿出有效的針對性破解防禦措施,導致明軍幾十年間連續逢野戰必敗。明朝滅亡後多年,鄭成功圍攻南京,在鎮江與正宗八旗鐵騎精銳對陣。鄭軍採取了很有創意的打法,採用大量藤牌兵、重灌鐵人隊結合戰術,讓八旗騎兵的鐵騎衝擊和箭雨毫無用處,重創八旗大軍,取得鎮江大捷。

可見,八旗鐵騎雖驍勇善戰,但絕非不可戰勝,落後的戰術水平,是明軍軍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