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國竹簡問世,越王勾踐形象被改寫,《史記》又一記載遭推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經常被人們用來描寫他人過河拆橋的情況,其實這句話出自《史記》一書,是范蠡對文種所說。《史記》中的相關記載表示,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二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復國後,就對兩人趕盡殺絕,范蠡因此遠走他鄉,文種因此被迫自殺,不少人也因此認為勾踐是一個心腸歹毒、十分自私的人。

然而事實真的像《史記》一書中所記載的一般嗎?其實在以前,只根據這本書的記載來看,越王的確是一個歹毒的君王,但隨著出土的一個戰國竹簡,相關的學者在其記載史料中也發現了有關的記載,而這些記載卻和《史記》中的記載大相徑庭,范蠡和文種究竟為何成為越王想要消滅的物件,似乎也另有原因,勾踐的個人形象在記載中也與史記有很大的出入。

《史記》中記載,當年勾踐打算和吳王宣戰,並且在范蠡的反對下正式開戰,但夫椒之戰慘敗後的勾踐因此元氣大傷。為了求和還將自己的妻子讓給吳王做妾,自己對吳王稱臣。戰敗後的勾踐打算積蓄力量一洗前恥,並且開始對國內推行各種制度。

對於范蠡和文種二人的建議,勾踐也全部採納,而後勾踐再次對吳出兵,也是在多次詢問范蠡的情況下才決定的,可以說勾踐對范蠡和文種二人尤其看重。根據書中記載的篇幅和內容來看,似乎勾踐能夠成功打敗吳國,就是因為範、文二人的各項建議。

然而在勾踐成功一洗前恥後,卻立馬就對範、文二人有了殺心。勾踐先和范蠡表示,自己如果不和范蠡共有這個國家,就會賜死他。范蠡聽到了勾踐這一番話,知道勾踐對自己有殺心,於是馬上就選擇了遠走他鄉,並告知文種,讓文種也有所防範。

而後勾踐又賜劍給文種,暗示要文種自盡,文種也因此自殺身亡。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學者整理出了《越公其事》來解釋相關的發現,在《越公其事》中的有關記載,就讓《史記》中的記載有了不少疑點。

首先從最初范蠡反對勾踐對吳開戰的原因來看,《史記》中記載的原因是范蠡認為戰爭“逆德”,並不是因為國內的情況不適合打戰。這樣的原因在當時的背景下實在有點可笑,一方面按照書中記載范蠡應該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不會說出“逆德”這樣比較封建迷信的話,另一方面當時本就是戰火紛飛的年代,對吳國開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應該考慮的更應該是能夠贏得戰爭。

而後越王甘為人臣、獻出妻子的事情,也和《越公其事》中的記載完全不符。《越公其事》中表示,吳王之所以選擇停戰,沒有對越國趕盡殺絕,是因為當時吳王自己所佔的優勢不大,如果要趕盡殺絕自己也將元氣大傷。另一方面越王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人,在求和前就和文種表示,如果求和不成自己就會用盡全力和吳國決一死戰。

其次,書中大量記載了越王在戰敗後是如何興國、如何推行各個政策,但是對於范蠡和文種二人卻沒有太多的文字描寫,因此《越公其事》中越王之所以能夠成功興國,還是靠著他自身的能力。這樣一來仔細一想,如果越王真的像《史記》中所記載的一般,只是憑藉著範、文二人的進諫來治國,自己沒有多大本事,也不太符合常理。

爭議最大的,莫過於越王復國成功後,對範、文二人的所作所為了。其實春秋時期還處於十分注重禮樂制度的時期,此時對於統治者的要求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要謙遜懂禮,只有這樣才能夠得民心。一個自私自利陰險毒辣的君王,在春秋時期是無法收穫民心,也無法獲得才能之人的。所以越王也應該是一個懂禮節的君王,不會沒有任何原有就賜死二人,還說出那般直白而又殘忍的話來讓後人指責。

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勾踐之所以想要殺死二人,很有可能是當時範、文的表現讓他起了疑心。範、文二人原本來自楚國,有無各種原因而後來到越國進行幫助,輔佐勾踐統治國家。在勾踐復興越國後,范蠡有打算出逃的意向,文種更是一直以生病為由不上朝,這樣的表現很難讓勾踐不懷疑兩人有二心。為了防止二人回到楚國,幫助楚國出兵攻打自己的國家、將自己國家的機密外洩,勾踐也只能痛下殺手以絕後患了。

參考資料:《史記》《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