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一將領見城牆下青草顏色異常,下令用熱湯灌進,隨即慘叫四起

自古帶兵的將領們,都在戰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兵書,至今仍被翻譯為多國語言,供世人研究學習。

清朝太平天國時期,就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位將領帶兵巡邏時,見城牆下的青草顏色異常,就下令手下官兵用熱湯灌進,隨即慘叫四起。

這位將領就是太平天國的李秀成,慘叫聲自然是來自埋伏在城牆下的敵軍。故事中的李秀成被傳說得神乎其神,但如今看來,也只是世人誇張罷了。但他又是如何從青草的顏色判斷出敵軍所在呢?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起之秀。他出生於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早年生活艱難,後加入太平軍,因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小兵被晉升為優秀的青年將領。

在天京變亂時,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人在危難中打破僵局,為太平天國取得了數次階段性勝利,先後擊破湘軍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三河大捷等,同時建立了蘇福省和天浙省,是太平天國的中興之力。

被洪秀全封為忠王。同時,他的性格外柔內剛,出身貧農體恤百姓,也是太平天國中少數幾個懂得尊重知識分子的將領之一。

被封忠王后,李秀成作戰依然身先士卒,勇猛無比,贏得了手下官兵的愛戴。而這次,李秀成的對手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曾國藩。

他組建湘軍,對抗太平天國,建立兵工學堂、印刷西方書籍……同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一個是太平天國中興後起之秀,一個是晚清中興名臣,均是中流砥柱,二者相遇,針尖對麥芒,到底孰強孰弱呢?

二人雖都是朝廷中興之力,但個性卻大不相同。李秀成出自鄉野,他的作戰風格難免帶些匪氣,奮勇殺敵之時,戰略上難免有些疏忽。

曾國藩出身耕讀之家,自小飽讀詩書,天資不算聰穎,卻勝在刻苦,率領湘軍之時,以儒學來治軍,併購買西洋武器,主張建立現代化的軍事力量。

若論戰術,還數李秀成。李秀成曾數次攻破湘軍大營,甚至導致曾國藩被逼跳河。他所帶領的太平軍勢如破竹,氣勢高昂,在戰爭中,常常讓裝備精良的湘軍防不勝防。

但要論戰略,則是曾國藩更高一籌。雖然前期的湘軍在戰場上討不到便宜,但曾國藩在局勢上大範圍地對太平軍採取圍而不攻戰略,他的湘軍如一張巨網,不知不覺間慢慢收緊著對太平軍的包圍圈。

直到後期,迫於慈禧太后壓力,湘軍圍困天京,卻一直攻而不破。曾國藩只好採用“穴地攻城”的戰術。

這是一種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的戰術,透過士兵在地下挖地道,一直通到城內,從而擊破城門。也正是這種方法,讓李秀成下令熱湯灌進,造成慘叫四起,自此名揚天下。

原來,太平天國早在進攻桂林時,就採用過“穴地攻城”法。在挖地道時,一定會挖斷地下的水土,造成附近一帶的野草變色、枯萎。因此,出城巡邏的李秀成在看見變色的青草時,就立刻發現了異樣。

他沒有打草驚蛇,而是選擇將計就計,招來士兵,燒好了熱水就對著變色的青草灌了下去。

埋伏在地下的湘軍迫不及防,被熱水潑身,驚慌失措。再加上地下空間狹小,位於前方的湘軍轉身向後逃離時,後方的湘軍卻來不及撤退,在推搡間就造成了湘軍不少傷亡。

而且,在地下埋伏的湘軍身上還都帶著炸藥,當熱湯灌下去,後方措不及防的湘軍在不知曉前方戰事的情況下,貿然選擇了引爆炸藥。

一聲轟響下,炸藥沒有炸到太平軍,反而導致了湘軍更多的傷亡。李秀成自己恐怕也沒想到,自己這熱湯,會有這樣大的威力,直接造成湘軍的傷亡慘重。

李秀成在這件事中,無疑是非常幸運的。雖然有以往的作戰經驗,但這次他在沒有摸清敵軍具體情況之前,直接用熱水灌下去,卻不想湘軍還帶著炸藥。他這次的貿然行動,所得到的結果遠遠大於了自己的預期。

為何說李秀成是幸運的,首先是他是無意之舉造成了湘軍傷亡慘重;其次,更幸運的是湘軍引爆的炸彈並沒有對太平軍造成太大的損傷。倘若中間有任何環節出現紕漏,都會造成他無法估量的損失。

有意思的是,李秀成竟然因為此事,一戰成名,自此威名遠揚。但他卻沒有吸取此事的經驗,而是將這次僥倖作為成功的典型,任人們將這件事傳揚得神乎其神,自己越發自傲起來。但並不是每一次的貿然行動都會帶來好的結果,戰場之上,僥倖之心是萬萬不可取的。

湘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之計雖然失敗了,但曾國藩天生善謀,透過此事,他更瞭解了李秀成的心理。這之後,自負的李秀成認為曾國藩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第二次攻城,他認定敵人不會選擇在同樣的地方跌倒兩次。

於是在往後的巡視中,他忽視了地面,再也不曾關注那些城牆下的青草。最終,曾國藩帶兵捲土重來,攻打李秀成,竟然用了同樣的方法“穴地攻城”,炸開了城門,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可見,劉秀成真是成也“熱湯”,敗也“熱湯”,就是這熱湯,讓他佔了一時的便宜,識破埋伏,重創湘軍,最終也因這熱湯,讓他自傲輕敵,終敗於曾國藩。李秀成懂戰術,而曾國藩懂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