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立國276年,卻未能把西域納入版圖,是沒實力還是沒興趣?

西域是一個神秘、複雜,卻又與中原密切相連的地方,在中國歷史上,不管是西漢時期開創絲綢之路,設立西域都護府,還是隋唐、元朝對西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目的都是為了掌控住這個區域。

不過到了明朝的時候,情況有了新的變化,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明崇禎帝煤山自盡,整個明朝在長達276年的時間裡,始終沒有將版圖擴張到西域一帶,這就和此前的歷代王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麼明朝為何不涉足西域呢?是自身的實力不足,還是對這片土地沒什麼興趣呢?

1、必爭之地

我們把時間追溯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在的洪武28年,在這一年裡,太祖皇帝頒佈了《皇明祖訓》,將15個國家和地區列入“不征討”範圍內,這15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集中在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地區和印度的東南部沿海。

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強大帝國來說,不正是東征西討對外擴張版圖的時候嗎,為什麼主動“放棄”了呢?

而“不征討”的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偏居一隅,距離中原的統治中心過遠,去打他們顯然得不償失,況且這些小國也絲毫不會對明帝國造成威脅。另外,在《皇明祖訓》的最後,朱元璋還告誡子孫後代,以後想要去征討別的國家,也要在解決了北元之後去考慮。

2、現實問題

我們首先看一下西域的現實問題,當時這片區域在亦力把裡汗國的統治之中,可能很多朋友對這個政權比較陌生,事實上他就是之前蒙古的察合臺汗國,主體民族和統治階級都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

當時這個汗國的實力遠不如北元,對於明帝國的威脅也不夠大,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和同出一系的北元朝廷之間始終矛盾不斷,先後打打停停有100多年,儼然就是宿敵。

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的現狀,雖然朱元璋搞了一份“祖訓”出來,但和普通百姓家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想要後世子孫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朱元璋就說安南不要去打,但是兒子朱棣上臺後直接就把越南北部給平定了。朱棣為啥能做到這一步,說白了還是實力強大,50萬明軍出動,浩浩蕩蕩的就把這個小國滅了。

但是朱棣南征結束後,先後5次北上征討韃靼,錢沒少花,人也沒少折損,但始終沒成功,這就頗為尷尬了,既然北元的問題解決不了,那更沒工夫去管西域了。

1、清朝前期的態度

其實我們有必要提一下清朝,在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後的前80年時間裡,清王朝對西域的態度和明朝基本差不多,比如在著名的雅克薩大戰期間,噶爾丹勢力趁機涉足外蒙地區,這讓康熙帝大驚失色,認為自己精心設計的“滿蒙一體”政策會被破壞,動搖統治根基。

於是想要出擊,結果是滿朝的文武官員都積極的反對,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慣性思維,大家都認為西域從唐朝“安史之亂”後就不再是中原王朝固有的領土,費勁周折的去征討顯然沒什麼益處。大臣們還提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主張,那就是讓噶爾丹部族和外蒙內的蒙古貴族互相爭鬥攻伐。

康熙帝畢竟是一代賢明之君,眼光和觀點不俗,他堅持對噶爾丹用兵。現在來看,如果不是當年康熙帝力排眾議,態度堅決,進行反擊作戰將噶爾丹擊退,估計不只是西域,甚至外蒙地區清朝也會喪失掉。

不過到了後來,由於受到主流輿論的影響,再加上清朝前期的既有實力,本身已經無法實現大規模遠征去消滅準噶爾了,所以終康熙一朝,對於西域的態度還是較為保守的。

2、轉折點的出現

到了雍正帝執政之後,清王朝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他在位的時候曾經燃起了一股雄心壯志,想要滅掉準噶爾汗國,為了這個目標,他在公元1731年準噶爾汗國主力西去征伐哈薩克汗國的時候,果斷調集16萬軍隊。

分為兩路展開了滅國大戰,希望透過這一戰扭轉西域的局勢,擴大清朝的版圖,可是現實很殘酷,和通伯大戰慘敗,將領陣亡18人,雍正帝的計劃徹底破滅,他本人的壯志豪情也被澆滅了。

後來清王朝真正解決了準噶爾汗國,收復西域並且駐軍控制,那還是30多年後的事情。而乾隆帝完成這件事,靠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的本事,而是祖父兩輩留下的巨大資本和準噶爾內部的動亂。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