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看見文物|造型生動可愛的漢代席鎮--鎏金熊形青銅鎮

魏晉以前古人習慣席地而坐,即坐在鋪在地面的草蓆之上。席子也一直是古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王室貴胄之家,備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鋪席。用藤子、蘆葦、蒲草或竹條編織的席子不僅容易卷邊,起身時席子還會移動,因此席鎮應運而生。為了避免起身和落坐時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將其四隅壓住。有的床上置帷帳,帷帳四角也常用鎮來壓住。

春秋戰國時就有實物遺存。如浙江紹興印山大墓出土的春秋玉鎮就有19件之多。鎮當時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至西漢時鎮的使用及製作都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在大量的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上都可獲知,壓帷帳或席角之用的鎮,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還帶有辟邪祛惡的作用。

鎏金熊形青銅鎮

玉石、青銅、黃金、陶瓷等製作的席鎮不僅實用,而且因各朝各代人們思想意識、審美取向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樣式。

漢鎮一般用金屬鑄造,體積不大。為避免牽羈衣物,鎮體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於一個扁園的半球。漢代席鎮多被做成動物形,常見的有虎、豹、羊、鹿、熊、龜、蛇等。漢代人視它們為除邪惡、吉祥納福的動物。這些動物形青銅鎮造型生動、構圖緊湊,堪稱精巧的工藝品。並且為保持磊體的半球形輪廓,常慄取盤踞的姿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收藏著兩件漢代鎏金熊形銅鎮。

鎏金熊形青銅鎮

鎏金熊形銅鎮是1952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的兩漢時期的文物,高5。2釐米。此鎮呈熊形,昂首張口,長嘴前伸,雙目前視,短耳豎起,前肢自然上舉,後肢彎曲。熊蹲坐在地上,肩背豐隆,憨態可揖。

熊在漢代被視為吉祥的動物。漢代工藝家頗善塑熊,這套鎏金熊形青銅鎮把肥胖的熊體處理得憨厚可愛而並不蠢笨,這樣的四枚熊鎮放置在坐席四隅,為漢代較單調的室內佈置增添了活潑氣氛。

從出土情況來看,漢代的動物形銅鎮造型都非常生動,構圖也很緊湊,動物常作蜷縮狀,以保持席鎮半球形狀,堪稱一件件精巧的工藝品。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