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冰雪絲路|鷹路的興起

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渤海雖然滅亡了,但它留下的“契丹道”在遼代仍然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路線。早期的契丹民族,曾以狩獵為生。遼朝建國以後,狩獵遺風猶存。遼朝皇帝、貴族喜獵天鵝,其羽華麗,可作裝飾品。然天鵝飛翔高遠,非弓箭和一般鷹隼所及,非“海東青”不能捕捉。《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海冬青是類似隼的一種猛禽,號稱“羽族之虎”,其飛行速度迅疾快且目力極好,能夠由人飼養並馴化,放飛後直衝霄漢,搜尋到目標後,會箭一般迅速下落,以利喙啄落天鵝。因此,契丹君主及豪門權貴都非常喜歡海東青。遼朝為此還設定了專門的機構,早在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就設立了鷹坊,置鷹坊使、鷹人等職官,負責管理馴養海東青。

海東青是一種候鳥,其以海外飛來以後,先在黑龍江下游暫時休息,然後飛向松花江南北兩岸張廣才嶺、小興安嶺區棲息,築巢生蛋,生育後代。遼朝朝廷為追求這種珍禽,專門開闢了一條歷史上有名的交通線,名曰“鷹路”。這條“鷹路”,自東向西的路線首先是從黑龍江入海口出發,沿黑龍江向西南行進入松花江,再一路西行抵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即渤海“扶余府”),然後再自黃龍府至遼上京臨潢府。實際上,此線的後半段,也就是黃龍府至上京臨潢府這段路線,就是渤海國時期的“契丹道”。只不過,渤海的“扶余府”用來防禦西面的契丹,而契丹人則在“黃龍府”設有重要的軍事機構——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由兵馬都部署負責軍事,其政務則由最高行政長官——知黃龍府事負責。黃龍府在遼代的作用很明確,那就是要加強對生活這一地區以北的“生女真”等部族的控制。

至於世代生活在黑龍江下游一帶的“生女真”中的“五國部”,習慣以似車無輪的馬爬犁、狗爬犁作為交通工具,運貨載人,疾馳如飛,繞山順江行走,省去翻山越嶺之艱辛,一日可行幾百裡。在冰天雪地裡,旌旗引路,馬掛鑾鈴,狗拉爬犁,滿載貨物,魚貫排列,頂風冒雪,依轍而行,首尾相銜,動如長龍,揚鞭催趕,曉夜間程,沿著“鷹路”將“海東青”送往遼上京臨潢府的。

除了索求“貢鷹”之外,遼朝還在寧江州(今吉林松原)設定了“榷場”,允許生女真各部來此交易。這些部族帶來的交易物品主要有鷹鶻、各種鼠皮、大馬、蛤珠、膠魚皮,而遼人用來交換的則多為絲綢、瓷器、袍服以及其他日常用品。

這些絲綢如何來到寧江州的?說來有趣,它們很可能產自宋朝。北宋自立國之日起,便與遼處於戰爭狀態,從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至景德元年(979—1004?),宋遼之間進行了以爭奪燕雲地區為主的長期戰爭。到了公元1004?年,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規定宋朝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此後100?多年間,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後來數字增加到銀20萬兩,絹30萬匹。這些白銀、絲綢,從北宋進入遼朝的燕雲地區,再轉送遼朝的上京間,形成了一條以歲幣為主要形式的半官半商“絲綢之路”。其中的一部分,又被遼人在“互市”中賣給了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生女真”諸民族,並沿著“冰雪絲路”傳播到了今天的黑龍江下游一帶。

耐人尋味的是,就像渤海的“契丹道”最終成了契丹滅亡自己的捷徑一樣,遼人的“鷹道”末了也成了本國的催命符。遼朝廷透過這條路線來加強對女真人控制的。可是到了遼朝中後期,遼朝的“銀牌使者”等使臣也是透過這條交通線向女真人索取海東青,強行搜刮女真人財物,凌辱女真族婦女,最終導致了“諸部怨叛,潛結(完顏)阿骨打,至是舉兵謀叛”。

公元?1115年(天慶五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自立為“大金”皇帝,與契丹爭雄,起因就是由於海東青引發、並在鷹路上首開徵戰的。而以後的運兵、輜重、征戰、傳信等,也都是在這條五國鷹路上進行的。十年之後,延續兩百年的遼朝,最終也亡在這個新興的女真王朝手裡。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郭曄旻/文

原標題:《從“契丹道”到“鷹路”遼金時期的“冰雪絲路”》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