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反而傳位給弟弟孫權?

孫策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知道在關鍵時刻該如何抉擇

;魏明帝曹睿要是知道這點,就不會將大魏江山交給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而應該交給一個成年人手裡,曹魏政權也不至於落到司馬家的手裡。

孫策正確的選擇,不但保證了江東的穩定,還確保了孫氏基業能夠繼續保持和鞏固下去,一舉兩得的事情。

沒有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思維,是很難做到這點。

除開孫策本人的睿智和胸懷外,孫策到底是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第一,孫策的兒子孫紹沒有足夠的能力。

1。孫策的兒子太小。

孫策去世的時候才二十六歲,即使十八歲成親並且生下兒子,那麼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孫紹頂多也就七歲。一個七歲的孩子,只是在學習起步的年紀階段,處於母親的懷抱中,基本也不懂啥事。

除非他是穿越過去的,否則對於人情世故,對於軍中事務,對於政事完全是一無所知,這樣一個小的孩子,完全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

因此,年紀太小,缺乏歷練的機會,導致能力完全不足。

2。孫策的兒子孫紹還沒有和他人建立起足夠的紐帶。

由於年紀太小的緣故,孫策的兒子,孫紹還沒有機會參與軍事,更是沒有機會參與政事,這樣就無法和軍中實權人物,乃至府中的一些實權人物建立起情感紐帶。

和相關的實權人物缺乏密切聯絡,也就是無法形成穩定的關係。

這樣的一個小孩,如果讓他領導江東,他怎麼去做?沒有足夠的威望,難以領導那些豪傑們站穩江東,更不要說是開拓江東。

3。江東形勢太過於複雜。

孫策去世的時候雖然在江東打開了局面,並且初創基礎,但是這些地盤還只是名義上歸順孫策,並沒有從

心理和實質上產生歸順感

,一旦孫策突然去世,就很容易出現分崩離析的情況,導致孫策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給葬送掉了。

到底有多危險呢?

引用《三國志》孫權傳記載:“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這話啥意思呢?就是當時只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這些地方表面歸順,但是其他比較偏遠的地方還沒有歸附,並且更為嚴重的事情就是那些豪傑們分佈於各個州郡裡面,

猶豫不決,在觀望之中,還未形成固有的君臣之禮

比如廬江太守李術就不服氣,並且招降納叛抗拒孫權,被孫權消滅;在宗室內部,時任廬陵太守孫輔更是和敵人曹操溝通,而孫暠甚至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則遭人殺害;如此同時,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可見,即使孫權即位,依然遭到如此多的抵制乃至擾亂,如果讓年僅七歲左右的孫紹即位,那麼該造就多大的亂子呢?

對於許多外人來說,大家都在看,你們孫家下一步準備幹什麼。幹得好,有前途,我們就繼續跟著你幹;幹不好,我要麼另投他人,或者自立幹一番事業來。

由此而可見,此時的孫策的兒子孫紹確實不適合作為繼承人來掌控江東,否則,綜合起來就出現兩個情況:

第一種情況:主弱臣強的局面。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極容易出現權臣壓過幼主的情況,那麼很有可能導致權臣奪位,廢除弱主的極端情況。

第二種情況:主弱而導致局面失控。

主太過於弱小,導致凝聚力減弱,麾下部眾誰也不服誰的情況,各自為政,在外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崩潰的情況。

比如,孫權去世,讓不足十歲的兒子孫亮為帝,同時讓孫弘、諸葛恪、孫峻、呂據以及滕胤,總共五位大臣輔佐幼主,結果不出幾年,這五位大臣居然都死於互相鬥爭,其中三人更是被滅了族。

皇帝幼小無法理政,導致群臣互相爭權奪利,互相猜忌,一度致使江東政局處於動盪之中。

因此,孫策沒有選擇自己幼小的兒子,確實處於諸多的考慮。

第二,孫權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威望來接任孫策的權力。

孫策選擇孫權為繼承人,主要是看中他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1。孫權的經歷足夠。

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權實歲十八歲,而虛歲則是十九歲,看似比較小,實際上孫權早已是一個在東吳政壇和軍事上頗有建樹的俊傑,可不是一個小白!

政事上的歷練: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孫權已經是陽羨縣長,隨後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而揚州刺史嚴象則舉他茂才,再後來更是代理為奉義校尉,從政壇到軍事,可謂一氣呵成。

這個是孫權十五歲乾的事情,而曹操在十五歲的時候還跟在袁紹等人後面跑,當小跟班,直到二十歲才被舉為孝廉,任洛陽北部尉,此後被委任為頓丘縣令,這個要是和孫權比起來,履歷不夠看吧。

軍事上的試手:

在軍事上,孫權也頗有歷練,在公元199年到200年之間,孫權還跟隨他的哥哥孫策一起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後來又討伐江夏太守黃祖,並且還取得了佔領廬江、豫章二郡的勝利,這些功勞雖然不是孫權一人獲得,但是同樣都有他的參與,獲得了軍事經驗。

因此,此時的孫權相比那個七歲的孫紹而言,在經歷方面不可相比的

2。孫權擁有足夠的威望。

孫權在個人能力上獲得了一定的鍛鍊之外,

他還積累了一定的威望

孫權的威望主要是從兩個方面獲得:

性格上的吸引:

孫權的性格很好,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而且崇尚俠義,這個就導致他能夠和許多人打成一片。許多有識之士願意和他交往,常常成為他的座上賓客,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因此其名氣變得不在他的哥哥孫策之下。

孫策的培養:

孫策依靠孫氏宗族開拓江東領土,因此許多孫氏族人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戰事,而孫權作為孫策的弟弟尤其受到了重視。

孫權經常跟隨各個孫策一起參與了軍中各項事務的決策,而勇於思考的孫權常常獲得孫策的讚歎。正是如此,孫策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識的培養孫權,並且還說到:“這些英才俊傑將來都會成為你的手下。”如此同時,孫策還會安排一些俊傑和孫權一起學習讀書,比如胡綜、朱然等人,以培養感情,建立起基本的忠誠度。

正是在由於孫權個人的性格以及孫策有意識的培養,從而讓孫權逐步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具有政事和軍事經驗豐富的繼承人。

第三,結論。

正如孫策在去世之際,和孫權說的那樣:“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策看到了孫權的優點,但是也看到了他的缺點,於是才感嘆的說道,率領江東的部眾,決戰於兩陣之間,爭雄天下,你不如我,但是要是論選賢任能,讓他們各盡其職,以保衛江東,我不如你。這個大概就是孫策最後的感慨吧。

因此,如其讓七歲的兒子來領導江東,致基業於危險之中,還不如讓自己的兄弟孫權來執掌,至少還可以確保江東無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