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明官場又臭又硬的海瑞,他連皇帝都敢彈劾,為什麼他還能善終呢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公元1587年,74歲高齡的海瑞病逝於南京。聽聞海大人病逝的訊息,南京的百姓主動停工歇業,自發披麻戴孝為海大人送行,跪地祭奠的人絡繹不絕,綿延數百里,可見海大人在百姓中有多麼高的威望。

但是,海瑞在明朝官場那是“惡名遠播”,又臭又硬無人敢惹,同僚們都把他當瘟神一樣對待,想盡辦法排擠他,連皇帝都不敢重用他。

海瑞歷經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個個皇帝都重視他,但又不敢重用,因為怕他給自己捅婁子。

如此讓人討厭的海瑞為什麼能得以善終呢?這得從海瑞的為人處事來說。

海瑞的清廉可不是做做樣子,而是終其一生都這樣。

因為海瑞實在太窮,他吃頓肉那都是爆炸性大新聞。例如有一次他老母親過生日,海瑞買了兩斤肉,這個訊息立馬一傳十十傳百,第二天總督胡宗憲都知道了,並在會上問下屬:“聽說海瑞昨天買了二斤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自古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諺語,海瑞好歹是個縣令,吃頓肉竟然都能轟動全省,絲毫不亞於今天上熱搜的新聞,足見海瑞確實很窮,而且海瑞不光自己清廉,還嚴格要求別人。

他做縣令時,兩隻眼睛死死地盯著下屬,不允許縣中的官吏有一點灰色收入;他還給皇帝上書,建議恢復明太祖時期懲治貪官的辦法:剝皮實草。

這麼一弄衙內的官吏都嚇壞了,誰也不想自己被弄成標本站在衙門口,可是要沒有灰色收入,這日子又過不下去,於是有很多小吏提出辭職。

不光是海瑞的下屬對他不滿,連他的同僚都跟他不合群,有他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於是同僚們就想把擠走,可是海瑞為官清廉,又沒有別的錯誤,想給他下絆子都找不到方法,怎麼辦呢?讓他高升吧。

於是浙江的官員們聯名上奏,把海瑞誇成了一朵花,像這樣的好官放浙江太浪費了,應該升遷到京城去。

要說這也是無奈之舉,雖然朝廷最後給海瑞升了官,但把他由縣令升為通判,這讓浙江官員是哭笑不得。

而且海瑞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

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準備好了棺材,遣散了家人,然後給嘉靖皇帝朱厚熜上了一道《治安疏》。在這道奏報中,他痛斥嘉靖皇帝沉迷方生術士,不理朝政等等弊端,尤其是“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這句最狠。

這等於是說天下人都看不起你(自然也包括海瑞自己),這還了得,等於是指著皇帝鼻子罵昏君。

這讓嘉靖皇帝是暴跳如雷,立馬下令:“快逮住這個逆臣,千萬別讓他跑了”。

這在官場是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歷來就有不怕死的諫官,可像海瑞這樣當面罵皇上是昏君的還真沒有。

最後海瑞“如願”下了大獄,可最後嘉靖評價說“海瑞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願做商紂王”。嘉靖死後,天下大赦,海瑞又毫髮無損的從大牢裡走了出來。

從以上都可以看出,海瑞在官場上那就是“攪屎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明代官場的相互傾軋現象嚴重,搞不好關係重者人頭落地,最好的結局也該提前回家養老了,既然海瑞如此“不得人心”,那他怎麼就能善終,最後病死在任上呢?

明朝中後期最嚴重的問題是黨爭,官員們最怕的是陷入黨爭的旋渦。如果是自己站錯了隊,或者自己站的這一黨都敗了,那才是萬劫不復的下場。

而海瑞這樣人人討厭的人,自然不屬於任何一派,就算他想和哪一派站隊,也沒人敢要他。所以海瑞是孤家寡人。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所以多數官員都會有灰色收入,如果不貪墨點,那日子實在過不下去,只能像海瑞這樣。比如萬曆的首輔張居正,連他這樣的一代名相,都有灰色收入,由此可見,明朝官員的灰色收入是司空見慣的事。

而海瑞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檢舉別人的貪墨,但是那些被檢舉的人,只要問題不是特別嚴重,上下一活動還是能官復原職的,大家對貪墨這事相當於默許,自然不會受到嚴重的處罰。被他檢舉的人也只能自認倒黴,以後離海瑞遠點就是了。

雖然海瑞在官場上沒有人緣,但他在老百姓心中可是威望很高的,相當於是好官清官的標杆,跟一個天下皆知的好官作對,那擺明了向天下人公示自己是個貪官壞官。

所以也就沒人敢惹海瑞,跟他作對就意味著要面對天下百姓,誰會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更重要的是,海瑞當年上書嘉靖是人人皆知的事,他連皇帝都敢得罪,最終還能完好如初地走出大牢,這要擱一般人有多少腦袋也落地了。

嘉靖雖然對海瑞也很惱火,但也不願殺他,海瑞出獄後照樣在官場保持他的風格,從這一點看來,海瑞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

再說了,皇帝都沒能殺了他,自己貿然去惹海瑞,萬一打蛇不死那將來麻煩就大了,所以沒人敢惹他。

不管哪個朝代,總需要樹立幾個正面形象,而嘉靖當年沒有殺海瑞,就間接將他塑造成了一個正面的標榜,如果大明的朝廷上全是阿諛奉承、只圖利益的貪官,那也有損大明的形象。

所以當同僚們想排擠他時,也只能把海瑞儘量往好了說,把他捧的高高的,這也是朝廷的需要。

雖然海瑞和同僚們的關係很差,但他確實是老百姓的“福星”。千百年來,海瑞都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瞭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