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個過年冷知識元旦並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賀卡,正月為何不剃頭

如果客官不想麻煩去評論,那就動動手指點點關注唄,如果客官連關注也不願意的話,那小編可就生氣啦。

娛樂圈很複雜,機會也是有限的,人才很多,圈裡裡的很多事情顯得很險惡,能在這個圈子裡自足的都是相當有能力的。你懂嗎?

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全球華人的大狂歡——“過年”馬上就要來臨了,不知大家是否都已到家,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接受一些過年的科普,本文用三個關鍵詞也給大家科普一下過年的一些知識。和主流不太一樣的,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稍微冷一點的過年關鍵詞,讓大家在忙年之餘或是在旅途之中也能增長一下知識,等到過年的各種聚會中,“炫耀”一下自己淵博的知識。

關鍵詞一:元旦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元旦”,咱們現在把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而我們馬上就要過的“年”稱為“春節”,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元旦”一詞是個新詞,是個舶來品。其實不然,“元旦”這個詞已經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元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 “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過年不叫“春節”,而是叫“元旦”。而且“元旦”這個日子在漢武帝之前並不統一,有時元旦是十月一日,有時是十一月一日,有時是一月一日,到漢武帝時,才將元旦永久定為一月一日,從此華夏族過上了正月初一的新年。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政府決定使用公曆,將公曆1月1日稱為“新年”,而農曆新年正月初一則定為“春節”,從此中國人民就過上了名為“春節”的新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將公曆新年定義為“元旦”,從此之後,“元旦”就成了公曆新年的專用名詞,而“春節”成為了傳統新年專用名詞。所以很多人都以為“元旦”是西方傳入的新詞,而“春節”才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殊不知“元旦”古已有之,只不過我們把日子給換了。

關鍵詞二:賀卡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公曆新年到來之際,同學們之間流行送賀卡,幾乎班裡的所有同學都要互送賀卡。那時候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送賀卡是新時代的產物,後來才知道,送賀卡這種慶賀新年的方式,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北宋時期就流行於中華大地了。

過年時互相拜年是自古就有的習俗,到了宋朝,由於官員士大夫階層交往太多,需要拜年的親朋故舊、同僚非常多,而官員士大夫們又不能所有人都親自上門拜年,於是漸漸就流行派僕人送賀卡給人拜年,直到明清時期,仍然十分盛行。

地方官員要給皇帝拜年,因不得隨意進京,於是一些官員只能提前向皇帝遞送賀卡恭賀新年。蘇東坡就曾經給宋哲宗送過一張賀卡,不過上面的文字寫得有點肉麻。據《蘇軾集》《內中御侍以下賀冬至詞語·皇帝》記載,當時賀卡上寫著:“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仁孝遍物。垂衣南面,天何言而四時成;問孝西清,日將旦而群陰伏。蠻夷奔走,年穀順成。豈惟四海之歡心,自識三靈之陰贊。臣祗應詔命,恪守郡符,身雖在江湖,顏不忘於咫尺。敢同率土,惟祝後天。”蘇軾在賀文中恭維了宋哲宗的英明神武,四方蠻夷奔走逃竄,自己雖然遠在外地任職,但是皇帝的面容依然映在自己的腦海中。有點肉麻,但是這是當時的風俗。

關鍵詞三:剃頭

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過年正月不剃頭(理髮),剃頭會死舅舅”這個通俗說法。其實正月不理髮這個習俗起源於清朝,清軍入關之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而漢族人講究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於是剃髮令一下,九州大地一片血雨腥風,各地抗清鬥爭風起雲湧,無奈時也,勢也,清朝最終還是坐穩了江山,漢族人也最終留起了滿族人的髮辮,但為了思念漢族的傳統文化,正月不理髮就成了思念舊有文化的一種形式,謂之“思舊”,時間長了,口口相傳的就誤傳成了“死舅了”。

看了這篇文章,大家是否對中華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呢,新春佳節到了,希望大家在一家團聚的時候也能夠多多瞭解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恭祝各位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參考文獻: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蘇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