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代長安城的建設滿足了貴族官僚的生活需要,方便了四方客商往來

唐代的都城長安和洛陽,都是在隋朝時選址修築的新城,兩座都城在修建時,就已經進行了嚴謹的設計和完整的規劃,都城內佈局嚴整如棋盤。唐朝建立後,並沒有對兩城進行大幅度的重修。

唐長安城在原漢長安城的東南方的龍首原上,處於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龍首原整體地勢略高於周邊,宇文愷在修建時,利用乾卦之象分佈城內建築。宇文愷認為龍首原的地形有周易乾卦的卦象,依據乾卦的爻辭,將其分為九二、九三、九五高地,並將帝王居也就是宮城、百司即皇城、寺觀分別安排其上。

這樣在六坡經過的地方,分別置以宮城、皇城和寺觀,不僅更加突出了這些建築物的高大雄偉,而且也嚴密地控制了城內的制高地段,有利於都城的防衛。

由於秦嶺山脈在長安城南折向東北,因此長安城整體東南高西北低,城內本生並沒有大型水源,宇文愷在築城時,注意到這一問題,引水入城,隋時所開鑿的引水渠道,至少有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都是隋文帝開皇初年鑿的,應是和建立長安城同時興工的。

長安城整體是一個規則的矩形結構,宮城在北部中央,皇城在宮城正南,一百零九坊與兩市整齊的排列在外郭城中,東市位於外郭城中的東部中央,西市位於外郭城西部中央,都在皇城朱雀門前東西向大街之南,這個位置靠近皇城,北面既是交通要道,滿足了貴族官僚的生活需要,同時也佔據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方便四方客商往來。

唐洛陽城位於漢魏洛陽城以西約十公里處,北依邙山,南望伊闕,洛水由東向西橫貫城中。洛陽城的建築面積整體上小於長安城,其城內各坊市規模相較於長安城也略小。

洛陽城的平面基本是一方形結構,由於都城橫跨洛水兩岸,其宮城、皇城都修建在都城西北角,外郭城內整齊排列一百一十三坊,三市。三市臨近河渠,處於交通便利之處,其管理制度與長安城兩市相同。

唐朝時期,都城的設計規劃,正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百姓,加強統治地位的體現,在城中將市、坊分離,各司其職,百姓只能在固定的市場中進行商業活動,而在坊裡不可進行,這樣嚴格的市制,將百姓的商業活動,嚴格控制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內。

為了確保坊市制度的執行,唐朝在各坊設坊正,以司督察。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為之貳,位置在市內井形街道的中央當中東市局,次東平準局。

市署有行政長官司令一人,是從六品上的官品,負責掌管百姓的日常交易活動,市丞二人,是正八品上官品,協助管理。同時對市的啟閉時間也有嚴格限制,市的四周圍有牆,四面各有二門,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嚴格控制了市場空間的範圍,不允許經營者在兩市範圍外的地方,進行商業活動,同時也不允許其在正鋪外隨意擴建,擴充套件營業空間,可見唐代的市制是比較完善的,也是很嚴格的。

開封城在成為宋都之前,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商業城市,唐朝後期,汴州城經歷了一次重建。到了後周時期,周世宗又進行了擴建,此次擴建以舊城為基礎,不同於唐都的規則整齊,對坊市也不再嚴格控制。

當時對標幟之內土地,待官用、公用、軍用地劃定完後,不再限制百姓營造,這與唐代相比,已經大大增加和放鬆了,百姓的建造屋舍和活動範圍,同時也不再限制百姓侵街。此外,規定百姓可在城內標幟七里之外,設定商業區——草市,對商業貿易活動的管理顯然更加開放。

由於越來越嚴重的百姓侵街現象,街道被侵佔,造成交通不便。在街道兩旁允許百姓佔用部分土地,可以種樹鑿井,修蓋涼棚等,放鬆了對街道的限制。此外,唐朝時除了高官或是得到特許,是不允許居民面街開門的,北宋時期已不再嚴格的限制。這些改變都為後來北宋時期,完全開放的街市打下了條件。

開封城內四條河流穿城而過,其中汴河的一段,正是隋朝大運河所疏通的永濟渠,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隨著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南方逐漸成為京師,及駐軍糧草補給的主要來源,汴京成為交通樞紐的重要所在,依據此有利條件,促進了河流沿岸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形成汴京城內繁華的河市。

北宋時期,開封城的基本格局,仍是延續後周的模式,宮城位於皇城內偏西北的位置,皇城位於外城中央,整體是一個三重套圈的建築模式,並形成以宮城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面延伸通向全城的道路網。

從《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可以看出開封城內街道兩旁商鋪雲集,各種酒樓、茶肆、店鋪沿街開設,在坊巷之中也有開設,同時沿河兩岸、橋上也成了人來車往,熱鬧繁華的市場。居民區與商業區連成一片,完全打破了唐時嚴格的坊市制度,整個東京城成為一個完全開放、靈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