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商鞅是變法的先驅者,為何在司馬遷眼中,他成了“千古罪人”?

大家對於商鞅這個歷史人物應該都是不陌生的,不管對歷史感不感興趣,在中學歷史課本上他都是佔有很大篇幅的關鍵人物,“商鞅變法”被認為是秦國走向富強的開端,而他本人也成為了我們國人傳統意義上的“變革先驅”。

不得不說,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對商鞅都是相對推崇的,因此,大部分國人也都感覺商鞅的形象是正面的,是光明磊落的。

俗話說“凡事沒有絕對”,就在大多數人對商鞅評價極高的時候,《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似乎就不怎麼買賬,他認為商鞅的一生不只有變法的輝煌,還有很多地方詬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司馬遷的總體評價

大慧之前在網上看了不少關於司馬遷評論商鞅的文章,不少朋友認為在司馬遷的眼裡,商鞅不僅算不上什麼大功臣,反而還是個典型的“千古罪人”。

平心而論,我個人認為沒有這麼嚴重,只不過司馬遷對商鞅是頗有微詞的,或者說有一些負面的評價,這一點從《史記·商君列傳》中就能夠很好的看出來。

大慧總結了一下司馬遷意思,就是“刻薄少恩,反噬自身”這八個字,當然了司馬遷還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主要的論據就是“挾持浮說”,什麼意思呢?就是司馬遷不認同商鞅的法家理論,覺得這和正統的儒學背道而馳。

另外,在司馬遷眼裡,商鞅是透過秦孝公身邊得寵的宦官上位,這一點也不能說是光明磊落,“刻薄少恩”就和商鞅做過的幾件事有關了,比如“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等等。

所以用上面這八個字概括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在這篇列傳的最後,作者還給商鞅的一生“定了性”——謀反,最好的證據就是他本人是被車裂而亡的。

2、深層次的解讀

大慧認為司馬遷之所以給出這樣的評價,大機率是從“個人性格”的角度去說的,或者說他認為一個人的“性格”會釀成一生的悲劇,這方面的典型就是商鞅。

不過仔細的品味一下,並不能排除司馬遷在內心深處,還隱藏著一份對商鞅的崇敬之情,因此才會對他在秦國的功績津津道來,最後發出極大的感嘆,原文中的“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換一個角度似乎也能證明在司馬遷心中,商鞅到底是怎樣的地位,《商君列傳》在整部《史記》的多部列傳中,排在第8位,前面的7篇裡,除了《司馬穰苴列傳》之外,其他6篇都不是專門為一個人開的。

只有《商君列傳》能夠獨立出來成傳,這在修史嚴謹的封建時代,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們再來看一下這篇傳的篇幅,遙遙領先其他列傳,內容之豐富,記述之詳細,也是其他列傳難以比擬的。

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單獨看一下《史記·秦本紀》,其中司馬遷對秦國原本的落後局面,以及在列國中的低下地位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也對秦國曆代國君的心願進行了考證。

1、時代的必然性

我們把環境稍微往前拉一下,不管司馬遷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去寫,總之呈現給後世的,就是對商鞅有負面評價,這個事到底怎麼算呢?我認為也不能完全怪司馬遷,首先,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離商鞅生活的時代相隔2個多世紀。

其次,在董仲舒被重用之後,原本百家爭鳴的儒家思想已經被重新進行了“整合”,從單純的思想學說變成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一種思想工具,就算是單獨從學說的角度研究,其中也融合了道家、陰陽家的部分理論。

要知道,司馬遷可是董仲舒的門生,你說不受影響,那根本不可能,所以司馬遷看待問題,一定會有這種“新儒學”的觀點。

2、真實的商鞅

咱們不妨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我個人認為,司馬遷的評價恰恰暴露出了他自身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史官的立場上,自己的歷史觀絕對不能從所謂的“個人性格”角度出發作為標準。

《商君列傳》中談及商鞅第一次變法的時候,歸結為了6分方面,包括十五連坐制度、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等等,商鞅第二次變法的時候總結為了5個方面,有遷都咸陽、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室、推行民間分家組建小家庭、劃分全國為31個縣等等。

但是他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切變法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嚴苛的刑法以及商鞅特別提倡的“貴庶同罪”之上的,換句話說,沒有商鞅的這些所謂“負面評價”,自然也不會有日後強大,完成大一統的秦王朝。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