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物候歷:流傳千年的智慧之“雨水三候”

編者按:竺可楨在《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一文中說:“月、露、風、雲、花、鳥乃是大自然的一種語言,從這種語言可以瞭解到大自然的本質,即自然規律……物候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古人將這些變遷放進一年的時間線中,化成了七十二物候,為中國人感時以抒懷的浪漫時空觀奠定了基調。

我國古代的物候歷,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氣,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候。每候對應一個物候現象,叫“候應”,是指生物的週期性現象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更迭的情況。

一個節氣內的三候包括動物候、植物候、自然現象各一。

央廣網北京2月19日訊息(實習記者 趙藝文) 到了每年公曆的2月19日前後,天地交泰,氣溫回升,降水增多,故名雨水。雨水節氣內的“候應”現象為“初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

這時候,我們該如何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呢?

獺祭魚

雨水時節,水中魚兒多了起來,水獺為了能夠多吃一些魚,捕到魚以後會先擺放於岸上,如同先祭後食一樣,且水獺吃魚時雙手抱魚的姿勢似人祭拜時雙手合十,故得名“獺祭魚”。

水獺入春忙著吃魚,人類也要隨著季節變化調整自己的飲食。

《黃帝內經》說:“溼氣通於脾。”

初春時節,雨水增多,溼氣增加,一些人可能因此溼困脾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尤其要注意藉助飲食調和脾胃。湯粥算是此時飲食的上佳之選。

清淡的口味和食材,不僅能夠減輕脾胃的負擔,在製作時,如果加入一些紅豆薏米等祛溼氣的食材,更能起到調和祛溼的作用。

候雁北

雨水時節,北方的氣溫逐步回升到適宜大雁生存的溫度,大雁遂始北遷。

動物感時而動,人也一樣。

假期結束,無數遊子踏上外出的旅程,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駐地會變,不變的是故鄉的期盼與等待。

草木萌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草木萌動。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髮動矣。是為可耕之候。”

在氣溫較高的黃河以南地區,一些植物隨著地溫的上升開始發出嫩芽。草木萌動預示著春耕的開始,農民結束了一冬的休整,開始準備投入新一年的耕種勞作。

參考資料:

《月令七十二物候集解》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作者:李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