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張士貴:演義中的十足小人,歷史上的傑出英雄!

(說歷史的女人——第861期)

由於演義小說和評書的原因,有不少歷史人物都發生嚴重“錯位”,比如曹操,從一個文韜武略的一代梟雄變成了一個奸賊,而今天的電影和電視劇裡仍在延續這種“傳統”,仍在誤導大眾。今天講這個人物也是如此,即電視連續劇《薛仁貴傳奇》裡的一個反面人物張士貴。張士貴在許多演義小說裡,比如《隋唐演義》《說唐》《說唐後傳》《薛仁貴徵東》,還有更早出現的《薛仁貴徵遼事略》《隋唐兩朝志傳》《定天山》等文學作品裡,基本都被定位成一個奸佞之徒。

在現代的影視作品裡,比較著名的如1985年版的20集連續劇《薛仁貴徵東》(萬梓良主演),2006年版的32集《薛仁貴傳奇》(保劍鋒主演)等,也同樣把張士貴塑造成了反面人物。就拿06年的《薛仁貴傳奇》來說吧,其中的張士貴是徹頭徹尾的大奸臣。

薛仁貴從軍,張士貴是百般阻攔,最後在程咬金幫忙下才從軍成功,但還被張士貴安排在不起眼的火頭軍位置上,讓薛仁貴英雄無用武之地。後來張士貴又對他百般陷害,薛仁貴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但功勞都被張士貴記在其女婿何宗憲身上。

張士貴搶功冒領軍功、加害薛仁貴的陰謀被徐茂公識破後,他又下毒手殺人滅口,欲在天仙谷燒死薛仁貴。後張士貴又起兵造反,兵圍長安,最終戰敗被擒。這還沒完,奸臣張士貴之女張美人又夥同其夫李道宗假造聖旨,設圈套陷害薛仁貴,使薛仁貴被打入天牢……這張士貴簡直罪大惡極,不僅自己壞,連後代也跟著壞。然而歷史上的張士貴果真如此嗎?《薛仁貴傳奇》中的張士貴,在歷史上到底是大奸臣?還是大英雄?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筆者就來澄清下這個問題。

(一)歸順李淵,為大唐的建立和統一屢建奇功

張士貴(586—657),本名張忽峍,後更名張士貴,字武安,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他也是將門之後,出身顯赫:其曾祖張俊,曾是北魏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祖父張和,官至北齊開府車騎將軍;父張國,曾仕隋朝陝縣主簿,硤州錄事和參軍,以軍功授大都督。後來其父張國遷居虢州盧氏縣(今河南盧氏),張士貴就出生在盧氏。史載他自幼學武,崇尚俠氣,喜交豪傑,“善騎射,臂力過人”,能“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一身英雄氣。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貴也在虢州聚眾反隋,成為雄霸一方的豪傑。後來的梟雄王世充和李密知道張士貴的實力後,都想拉他入夥,可都被他拒絕了,因他認為王世充和李密都是平庸之輩,難成大事。於是他堅守自己的地盤,坐觀天下形勢的發展,以待英主。

數年之後,一代雄主李淵終於出現。李淵父子經過多年的準備,於617年五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後,李淵聰明地避開了王世充和李密正在激戰的中原,從黃河以北直接殺奔長安。張士貴敏銳地意識到李淵、李世民父子才是雄中之雄,豪傑中的豪傑,於是他果斷選擇歸順李淵。李淵也早聽說張士貴大名,所以對張士貴的歸順“深相嘉嘆”,立即封之為右光祿大夫。不過,李淵並沒有讓張士貴參加到攻取長安的隊伍中來,而是讓他繼續留在原地作戰,擴大地盤,鞏固實力,以牽制王世充和李密。

自此張士貴便開始大膽地主動出擊,很快就控制了潼關以東以及河南的大片區域,不僅擴大了地盤,還在戰略上解除了李淵攻取長安的後顧之憂。

張士貴先是於618年隨李淵長子李建成東征,討伐王世充和李密,他被授第一軍總管,擔任先鋒。在東討戰爭中,張士貴力戰群雄,先敗王世充的精銳之師,後敗李密的毅勁之旅。軍威大振,史稱其“戰有必勝之資,威有憚鄰之銳”。

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要張士貴進京奉見,並加官通州刺史。隨後張士貴開始跟隨李世民出征。張士貴先是跟隨秦王李世民西征,消滅了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之後,張士貴被任命為運糧侍,專門負責平定河南的後勤供給任務。當張士貴押運的軍需物資到達澠池地界時,被王世充的大將郭士衡發現,以數倍於張士貴的兵力將其團團圍住。面對強敵,張士貴毫無懼色,竟“掩擊大破之”,將郭士衡打得大敗而逃。

619年,賊首蘇經率寇反唐,劫掠陝州,李淵聞之道:“此賊非猛士無以殄滅。”於是派張士貴前往討伐。張士貴“智盡三宮之端,威下九天之上”,轉眼之間,大破敵軍。

唐軍逐漸強大起來後,組建了騎兵部隊,張士貴被任命為“馬軍總管”。在這個職位上,他又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果。最著名的是他在經略熊州時,以絕對的劣勢兵力擊敗王世充的馬步聯軍。張士貴行軍至黃澤時,恰與王世充率領的五萬部隊相遇。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張士貴毫無懼色,迎頭截擊王世充大軍。此戰進行的天昏地暗,異常激烈。張士貴指揮若定,力當萬夫,終以劣勢的兵力擊敗王世充的勁旅。為此唐高祖賜張士貴為新野縣開國公,並賞寶馬和金鞍。

曾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的劉武周,眼見唐軍勢力日漸強大,於619年四月,採納了其大將宋金剛“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的建議,率兵入侵併州,一路攻城略地。山西是李唐王朝的發祥地,本來也有重兵駐守,但諸將拒戰不力,紛紛敗退。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秦王李世民主動請戰,帶領張士貴等猛將出徵迎敵。

張士貴在這次北征戰役中以先鋒身份擊敗虞州守將何小董,迫使宋金剛部下將卒從翼城撤軍,為唐軍戰勝劉武周立下大功。此次會戰大捷後,唐高祖遍賞諸將,其中對張士貴的賞賜“有逾常典”,說明他在這次戰爭中有著卓越的戰功。

劉武周戰敗後,李唐王朝立即組織由李世民擔任主帥的大軍出關東討王世充等。在這次長達十個月的征戰中,張士貴始終和李世民在一起,幾乎所有的戰鬥都有張士貴的身影。結果唐軍取得了全面勝利,最終俘虜了自稱為帝的王世充和前來援救的竇建德。平定河南後,李淵遍賞諸將,因張士貴“先後戰功,以為眾軍之最”,被拜為虢州刺史。

竇建德被殺後,其部將劉黑闥於621年七月在漳南起兵反唐,李淵在唐軍屢戰不利的形勢下,再派李世民出征河北,張士貴也跟隨出征。這次戰役,唐軍並未很快取得優勢,雙方陷入了長達兩個月的對峙。一天深夜,劉黑闥率軍數萬,突然出現在唐軍面前。這時,張士貴率領部下直插劉軍要害,將敵軍打散,為唐軍最終擊敗劉黑闥佔得先機。

在李唐王朝統一全國的六次重大戰役中,張士貴跟隨李世民參加了四次,為唐王朝的統一立下了卓著戰功,張士貴一步步成為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將和心腹,被授予秦王府驃騎將軍。

(二)張士貴在唐太宗、唐高宗時所立的戰功

626年九年,張士貴又在李世民發動的“玄武之變”中立有大功。第二年,李世民稱帝,詔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即任禁衛軍司令的職務。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中認為:“唐代歷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悉決於玄武門即宮城北門軍事之勝負,而北軍統治之權實即中央政府之所寄託也”,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張士貴的信賴與器重。

此後,張士貴為大唐的開疆僻壤和國家穩定繼續立下赫赫戰功。

633年,西南仡佬族發生了一次暴亂。張士貴領兵前去平叛,當時暴亂分子多據山屯洞,易守難攻,戰鬥進行得非常艱苦。張士貴親冒矢石身先士卒,歷盡艱難終於平息了暴亂。此次平叛,唐太宗給予張士貴高度評價:“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未聞其實,於公見之矣。”

634年,仡佬族人在少數反動酋長的煽動下,再次發動暴亂。張士貴再次出征平暴。當大軍行至衡陽時,亂軍聽說是張士貴來了,皆不戰而潰。捷報傳到京城,太宗皇帝大喜,“乃授右屯衛大將軍,改封虢國公,檢校桂州都督”。

641年,雄據漠北的薛延陀統軍南犯,唐太宗組織五路大軍進行反擊,張士貴一路出雲中,大敗敵軍。其他四路亦都捷報頻傳,薛延陀不得不遣使求和。

644年7月,唐太宗東征高麗,招募兵馬,後來威名遠揚的薛仁貴就是這時到張士貴軍營應招的,他很快成為張士貴麾下一員勇將。

張士貴此役以“遼東道行軍總管”的名義跟隨唐太宗出征。唐朝這次遠征期初取得不少勝利,但後因天降大雪,唐軍糧草不濟,最終撤軍。但645年的兩次戰鬥被後世津津樂道,因為唐軍爆出了一名勇將,就是薛仁貴。先是在遼東安地戰場上,薛仁貴單槍匹馬,取一敵將首級,救出身陷困境的郎將劉君邛,完成精彩首秀;然後在6月的安市大戰中,薛仁貴再次衝鋒陷陣,發揮出彩,給親臨前線的唐太宗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據《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在這次會戰中,唐太宗在山上擂鼓指揮,張士貴率部首先與敵交戰。恰巧此時雷電交加,張士貴帳下的薛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

但這兩戰首先應該歸功於張士貴,是張士貴信任薛仁貴,才讓其有表現機會的。如果像演義上說的,張士貴處處打壓薛仁貴,豈有薛仁貴的出場資格?而且此戰過後,李世民對薛仁貴大為欣賞,他特意召見薛仁貴,賜其戰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並升其為遊擊將軍等職。根本不存在張士貴搶功、冒領戰功之事,因為他就沒有機會,況且他的部下受到皇帝嘉獎,他高興、自豪還來不及呢,恨不得在李世民面前表一功呢。

此後唐軍撤走,等薛仁貴第二次正高句麗時,已到公元658年,已經是唐高宗時期,而張士貴已於前一年去世了,就是說他沒有參加第二次遠征,更談不上對薛仁貴的陷害。後來薛仁貴又於659年、666年兩徵高句麗,於661年三箭定江山,敗突厥,都跟張士貴沒有一點關係,更談不上張士貴對薛仁貴的陷害。

張士貴最後一次出征為唐朝效力是在648年,這次是帶兵鎮壓雅、邛、眉三州民眾起義的,當時他已是63歲高齡。戰爭結束後,唐太宗拜張士貴為金紫光祿大夫,出任揚州都督府長史。揚州都督府是唐代的上都督府,下轄若干州,都督一職一般只授予王子或宰相。當時揚州都督是朝廷的首席宰相長孫無忌,通常情況下都是掛個名,都督府的軍政事務,由次官長史全權負責。在擔任揚州都督府長史期間,已經年邁的張士貴常為百姓著想,積極疏通河道,造福於民。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朝廷再次調66歲的張士貴回京,拜左領軍大將軍。657年,張士貴從駕東巡洛陽。於六月三日,因病去世,終年72歲。卒後唐高宗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贈輔國大將軍,諡號“襄”,陪葬太宗於昭陵,並由唐朝名相上官儀為張士貴撰寫的墓誌銘——《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誌銘並序》,共計3135字,對張士貴的一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一代名將張士貴追隨唐初三代帝王李淵、李世民、李治40年,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堪稱與秦瓊、尉遲敬德等人齊名的忠臣良將。正史記載張士貴對其部屬薛仁貴始終是信賴、器重並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然而北宋以後出現的講述隋唐故事的話本、小說和戲劇,卻嚴重歪曲歷史事實,編造了許多張士貴迫害薛仁貴的故事,把這位名將醜化千年。

(三)張士貴為何被醜化成歷史罪人?

既然張士貴是唐朝功臣,是位英雄,那麼為何卻成了後世人們心中的奸臣了呢?首先是因為正史記載的有限。張士貴雖然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單獨列傳,但都很簡短,只有數百字;在《資治通鑑》中也是用筆不多,這樣使他的功績容易被後人忽視。而後來的《薛仁貴徵東》、《隋唐演義》等通俗小說和戲劇話本中張士貴的故事卻十分豐富,而且小說話本又容易傳播,所以張士貴的形象被民間輕易地“定論”了。

而全面記載張士貴事蹟的,由上官儀撰寫的張士貴墓誌銘是到1972年才出土的,至此,張士貴已經被醜化一千多年,人們思維的定勢,已經很難改變了。但墓誌銘出土後,引起史學界極大關注,國家級權威刊物《考古》於1978年第3期,全文刊登了張士貴的墓誌銘。山西省社科院資深研究員、著名學者張海瀛在其論文中認為,上官儀作為唐朝的著名宰相,和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學者,親自為張士貴撰寫墓誌銘,並且長達三千餘字,這件事本身就有力地說明了張士貴的歷史地位。

在所有正史中,包括新舊《唐書》和張士貴墓誌銘中,根本找不到張士貴加害薛仁貴的記載。可以說張士貴是被嚴重醜化了。那麼為何他會被醜化?學者張海瀛認為,宋元以來的話本小說和戲劇中,是把張士貴當成了舊勢力的代表,這是文人學士為了透過講述歷史,影射和抨擊當朝權貴而虛設的。

這些話本、小說出現的時期,多是北宋後朝、南宋以及明清交接之際。這幾個階段,正是中原和北方的民族關係異常緊張的時期,朝廷裡的老將們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往往妥協求和,不願親赴戰場去抗擊外族入侵,甚至壓制那些主戰的年輕將領。因此,針對這種現實,一些有正義感的話本和戲劇作家便“借古喻今”,不惜以杜撰的歷史故事為切入點,以達到針砭時弊,抨擊權貴的目的。然而他們的目的儘管不壞,但卻讓張士貴不幸背了鍋,真是冤枉。

而後來的文人為了各自的目的,比如為了賺錢或者譁眾取寵,就不惜繼續忽悠大眾(因為張士貴陷害薛仁貴的故事貌似很刺激很精彩),就變本加厲地往張士貴身上抹黑。如今這種現象似乎仍沒有改觀。所以筆者呼籲,應該拍一部《張士貴傳奇》,不需要任何虛構和誇張,老老實實地把張士貴的英雄事蹟展現出來即可,還這位為歷史做出功勳的英雄一個清白!至少可以讓人們全面認識張士貴,那就是演義中的十足小人,歷史上的傑出英雄!

(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張士貴傳》《資治通鑑》《張士貴墓誌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