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四面楚歌:劉邦如何驅馳群雄圍獵項羽,安定天下?

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英雄去盡羞容 在, 看卻江東不得 歸。

楚漢戰爭中,劉邦垓下一戰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在長安建都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要知道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對戰項羽基本上屢戰屢敗,垓下一戰之所以能擊敗項羽還是聯合韓信、彭越等兵馬,共幾十萬大軍圍殲十萬項羽楚軍才取得勝利。高起、王陵等大臣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卻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認為,自己重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當世人傑,因此才能擊敗項羽取得天下。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利用風箏,綁上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楚軍士氣頓時渙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風箏面世後,迅速被用來資訊傳遞,飛越艱險等國防必須。到南朝階段,因為造紙術的創造發明,風箏也改為紙糊,迅速傳到民俗,變成我們的娛樂休閒的玩具。

山東濰坊是中國知名風箏原產地,濰坊市被世界各國青睞為“全球風箏之都”。在明朝就已在民俗發生扎制風箏的明星。到清朝,伴隨著放風箏風俗習慣的時興,風箏造型藝術亦做到興盛環節。 公元前207年,劉邦滅亡秦朝,子嬰投降,不動咸陽一物,一個月後項羽又攻入咸陽大肆破壞,火燒咸陽三月不滅。早些時候,天下共主楚懷王就已言明,先攻入咸陽者為王,後入為臣,其實攻入咸陽項羽功勞比較大,但是劉邦卻趁機佔領咸陽而且封鎖了交通要道,可見其野心,這一舉動讓項羽動了殺機,劉邦自知不敵,鴻門宴主動上獻出關中和咸陽,還言為他謀取。?

范增看出劉邦此舉城府深不可測,告誡項羽其劉邦之志向,諫言鴻門宴上殺了劉邦。本來也都有機會殺他,卻幾次因自己的婦人之仁而錯失良機,導致劉邦居漢中日益強大。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項羽入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 並封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劉邦大怒,打算出兵攻打項羽,經過蕭何等人的勸阻,才決定隱忍入蜀。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 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後來項羽把義帝遷到郴縣給殺了。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但是實際上卻是對原諸侯勢力進行重新組合,對服從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賞,並沒有照顧原諸侯在本國的實力與影響。因此從一開始埋下亂源。而且他又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當時的漢五年,劉邦率領著大軍追擊項羽一直到了陽夏南部,到了地方後大軍進行了駐紮,只等著和韓信、彭越方面的軍隊會合。最終,韓信的十面埋伏如同天羅地網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也定鼎開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普通出身的皇帝。

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遠遠不是想象中那麼一帆風順,甚至是困難重重。漢軍行軍來到固陵的時候,本來應該會合的韓信與彭越的部隊卻沒有按照原計劃到達,劉邦因此感到極其惱火。在失去了兩個極其重要的幫手之後,漢軍戰鬥力大減,被楚軍一觸即潰,劉邦只能落荒而逃,回到營壘之後轉攻為守,作出防禦姿態。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韓信和彭越為什麼不按照約定一起合圍楚軍呢?諸侯會盟出現了不守約定的情況,戰爭該如何繼續呢?劉邦在這個問題上詢問了張良。張良的回答一針見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如果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誰又會來為劉邦賣命呢?如果項羽立刻被劉邦打敗,而韓信和彭越卻不能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地盤,那他們還會來幫助劉邦打仗嗎?但是劉邦如果許諾戰勝之後可以和他們共治天下,他們自然就會來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因此張良建議:“我們不如把陳縣以東一直到海濱一帶的地區分給韓信,把睢陽以北一直到谷城的地方許諾給彭越,這樣就相當於讓他們兩個人平分楚國,這樣韓信和彭越二人實際上就不是為了大王您打仗,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戰鬥。如果我們三支軍隊能夠合盟的話,即使是西楚霸王項羽也沒法和我們匹敵。”

劉邦立刻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立刻派出了使者通知韓信和彭越,如果他們可以出兵幫助漢軍一起打敗項羽,劉邦一定會給予他們應得的利益,也就是說韓信和彭越可以裂土為王。二人可以一起平分楚國,看到了利益的韓信和彭越立刻就響應了劉邦的倡議,決定一起出兵幫助劉邦擊敗項羽。

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

韓信決定從齊國起兵,劉賈的部隊也開始從壽春一起齊頭並進,軍隊勢如破竹,直接血洗了城父,大軍的兵鋒直指垓下。看到韓信的兵鋒,大司馬周殷背叛了楚國,直接率領著舒縣的兵馬屠殺了六邑,和彭越和劉賈一起會師垓下,這樣一來,被合圍的就變成了項羽,接下來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面楚歌”,這一計精妙狠辣,項羽的求勝心和意志也是從這一刻被摧毀的。

當時對於項羽來說情況非常緊急,手頭只有十萬的兵馬,而且接連不斷的征戰讓部隊人困馬乏,後勤方面也是一天不如一天,項羽也慢慢地失去了西楚霸王的張狂和霸氣。韓信的三十萬大軍正對楚軍,孔將軍從左邊圍堵住項羽,費將軍則在右邊,漢軍作為後備部隊進行殿後,周勃和柴將軍尾隨著劉邦,層層包圍住了楚軍,生怕出一點兒閃失。

勇不可當的韓信一馬當先和項羽展開了廝殺,但是在交戰的過程中韓信突然間調轉兵鋒,佯裝撤退,殺紅眼的楚軍想要乘勝追擊,可是孔將軍和費將軍拍馬殺到,左右兩翼早就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楚軍一看情況不妙,立刻撤退,可是想不到一路敗退的韓信開始回頭追殺楚軍,項羽縱是有千般的本領也抵擋不住這層層的包圍,最終大敗於垓下,劉邦作為殿後的軍隊可謂是兵不血刃,不動一兵一卒就看到了項羽軍隊的失敗,這也是劉邦征戰生涯中最輕鬆的一次勝利。

這個時候,楚軍在垓下修築了堅固的營盤堡壘,兵敗如山倒的項羽只能退回到營盤堅守,但是接連的征戰早就讓項羽的楚軍彈盡糧絕,外面就是漢軍的層層圍困,項羽這一次便是插翅難逃。

此時此刻身處絕境的項羽,心中所思所想居然不是如何率領將士們突出重圍,而是惦記著一直陪伴自己的美人虞姬和自己的烏騅寶馬。“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雖然有一絲英雄末路的悲壯,但是如果仔細一想,這些無非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和劉邦在遭遇逆境之時積極地尋求幫助的境界可謂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一個滿心的兒女情長,一個要的是一統天下,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和虞姬的一陣兒女情長過後,項羽馬上就要犯下他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肯過江東”,項羽一時的意氣用事放棄了最後的翻盤機會,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項羽目光的短淺,註定成就不了一番偉業。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項羽憑藉著自己的萬夫不當之勇,橫衝直撞地在漢軍陣中衝殺到了最後,這個時候他跑到了烏江邊上,到了烏江江畔,只剩下幾個死士和自己的烏騅寶馬,英雄末路的場景的所有要素都在這裡。當年雄姿英發的萬人敵項羽居然落到了如此田地,也許項羽自己也沒有想到。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於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衝,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後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剄而死。

在項羽死後,楚地全部投降了劉邦。魯縣一開始並不服從漢軍的管理,引得劉邦一開始是想血洗魯城,但是劉邦實際上一直欽佩恪守禮儀忠勇的義士,看到魯縣人民為君王守節,於是心生了一計,劉邦把項羽的首級拿給了魯縣的百姓看,最終魯縣的百姓便同意規訓於漢軍。

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東)。

對於項羽,劉邦的情感非常複雜,他們曾經是好兄弟,後來在征戰之中變成了死對頭,劉邦非常欣賞項羽的勇猛,項羽也在鴻門宴中放過了劉邦,在項羽的死後,劉邦希望可以厚葬項羽,而且還痛哭了一陣,也許命運就是這樣,爭鬥和欣賞可以同時存在於一體。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再三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