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清搞了30年的洋務運動,為何沒逃過亡國的命運?

不可否認洋務運動的開展的確讓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延續了數十年的國齡。但是大清的滅亡並不是單純的列強入侵和農民運動所致,而是封建專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侷限性,即不可調和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問題使得國家機器的運轉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

我們先來看看洋務運動所開展的背景:

洋務運動開展於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此時的大清已經引以自豪的天朝上國之夢已經在英法列強的大炮轟擊之下而破碎,大清由此國門洞開,迎來了一段恥辱史。

所謂禍不單行,在列強入侵大清之後不久,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在大清國土上進展的如火如荼,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曾一度攻下大清的半壁江山並發動了數次北伐、東征軍事活動,這也是大清數百年來所面臨的最危機時刻。最終,在西方列強的幫助和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鎮壓之下,這場農民運動得以平息。

在經歷了這兩起“禍亂”之後,大清統治者也就開始痛定思痛,認真反省問題出在哪裡了。最終,他們一致得出結論:改革!對,改革,翻開史書,歷朝歷代在王朝沒落時都會進行一系列改革以達到“中興”的目的,如大明王朝後期的張居正改革,就使得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煥發新光,史稱萬曆中興。

那麼大清是進行了一場怎樣的改革呢?從他們的改革目標即可以看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選擇的方式為“中體西用”,即在封建政治制度不變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列強先進的軍事技術,以抵抗列強入侵、鎮壓農民起義運動,達到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一根本目的。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看出,洋務運動起初就是打著“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以提升軍事實力為主要內容,這當中最大的成果便是北洋水師。

然而,這場改革運動最終在與日本甲午海戰中宣告失敗。這也證明了大清的根結在於政治體制的腐敗而非單單的軍事器物落後。洋務運動無法根本上拯救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