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細說岳飛傳之三:為何岳飛參軍一開始就是騎兵?

岳飛首次從軍,是在宣和四年(公元一一二二年),正好二十歲,按宋代的規矩,是“成丁”了。即法律上被看成是納稅者和成年人了。

而他加入的卻不是我們熟知的禁軍或者廂軍。而是地方上的鄉兵“敢戰士”。而他在這個時候已經非常擅長槍術和弓箭,所以很快成為了敢戰士中的軍官。

“敢戰士”是什麼意思?

著名歷史學家

王曾瑜的《宋代士兵研究》中說:

……除親兵與普通作戰士兵外,宋軍作戰的主力主要是戰前招募的敢死士兵,他們多是武藝高強,視死如歸計程車兵,多被稱為敢死士或敢戰士等。

敢死士中不乏高手,比如後來宋高宗即位之初,有一股叛軍攻壽春城,一名叫“張宣”的敢死士,曾創造了“獨自一人從城牆上索降出城,擊殺數十名賊軍”的驚人戰績。

宋軍正規軍都需要刺字,而社會上瀰漫著對軍隊的輕視。岳飛之所以願意參加敢戰士,除了待遇豐厚以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戰前臨時招募時的戰士不屬於正規軍,可以不刺字。

當時河北西路的氣氛非常緊張。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就在這一年的四月,童貫帶著十幾萬大軍進入遼國境內。結果僅兩個月後在白溝和範村遭遇失敗,灰溜溜的撤回到雄州。頓時舉國譁然。

丟面子還是小事。可宋軍的虛實已經被人看得一清二楚。如果遼軍跟著敗退的宋軍尾巴後面衝進來,那河北怎麼辦?

按照過去的經驗,遼國倘若入侵,最大的可能就是從地勢平坦的河北西路北部突破。

而當時負責河北西路防禦的,是一名55歲的文臣-劉韐[gé],他雖然出身進士,主要的事業卻是在北宋西軍系統內創下的。特別是曾經指揮軍隊打敗過西夏對延州的進攻,顯示出不錯的軍事素養。

劉韐當時作為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撫使,統轄真定府、相州等六個州府的軍務。他明顯對爛透了的河北禁軍不放心。為了掌握一支可靠的武裝,當童貫大軍失敗的訊息傳來後,臨時招募了一支“敢戰士”。岳飛就這樣等來了機會。

(《精忠岳飛》電視劇中的文官劉韐)

我們知道,遼國在滅亡前反攻宋朝,這種事歷史上並未發生。不過敢戰士們也沒閒著,因為兵荒馬亂的時候,往往也是到處鬧土匪的時候。當時岳飛的家鄉相州,有一股“劇賊”趁著河北兵力空虛,到處劫掠縣鎮。

劉韐派岳飛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平亂。雖然兩百人不多,據說這算是岳飛第一次指揮戰鬥。如果記載是真的話,那麼岳飛已經表現出他的指揮才能。

在打聽到這股盜匪的習性後,岳飛先是派遣三十人偽裝被俘的商旅,假裝入夥成為內應。然後率領少數兵力前去挑戰盜匪,佯敗將敵人引誘到埋伏圈中。最後裡應外合,兩百敢戰士一起進攻,以極小代價俘獲了匪首。

以敢戰士的單兵素質來說,勝利並不足為奇,重要的是減輕傷亡贏得漂亮。而岳飛在他的名將第一份答卷上完成得非常好。

當時的相州知州王靖,見到岳飛這麼幹淨利落的解決了心頭大患,大喜過望。於是向上司申報,保舉岳飛為從九品的承信郎。

承信郎這個官階,曾經叫“三班借職”,是北宋武官的最低一階。一般對應的是巡檢,寨主之類的職責。雖然大部分的低階軍官一輩子都升不上去,但好歹也算有編制的體制內了。對於農家出身的岳飛來說,這算是事業初步成功了。

但恰恰這個時候,岳飛的父親嶽和去世的訊息傳來,按照當時的規矩,岳飛不得不回家奔喪。按當時的規矩,他要回家守孝。而隨著局勢緩和,敢戰士這支隊伍也被朝廷裁軍,因此岳飛這次當官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現代人會想:如果岳飛等到承信郎的官階到手以後,再請假回去守孝,會不會更好?

當時宋朝針對因父母去世丁憂去職有一條規定:。。。。。

文武臣僚起復,今後除管軍及邊任取旨外,餘並罷之”,也就是說:除特殊情況外,文武官員因丁憂去職,等於罷官。

古代說守孝三年,但其實並不是36個月,而是“守孝到第三年”就可以了

,所以一般在親人去世25個月,26個月就告別了喪期。岳飛在家待了26個月後,不得不找了一份新工作——市場遊徼,類似於今天的保安。

我們可以想象:從一個正職軍官,變成一個市場上的保安,這人生的起落,哪個年輕人能安然處之?所以岳飛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一度一蹶不振,不過還好岳飛有位好母親,在母親姚氏的嚴厲教育下,岳飛終於決心戒酒,重新尋找新的人生。

曾經敢戰士的經歷讓岳飛已經明白,命運註定要讓他成為軍人。以前是不願意被刺字,但現在既然一心要走這條路,那麼也顧不得許多了。

宣和六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朝廷按照災年募兵的傳統,開始募兵了。

宋朝根據身高來確定兵種,身高越高年齡越小力氣越大,越可能分到待遇好受重視的軍隊去。

上等禁軍,身高標準一般要求在178CM以上。

中等禁軍,身高標準約為170CM以上。

而待遇很一般的下等禁軍,一般身高在165CM以上

如果身高不到165,就只能去負責勞役,專門幹活的廂軍了。

岳飛大概不肯在臉上蒙受恥辱,憑藉自己超群的武技,爭取投充“效用”,但仍不免在手背上刺字。被分撥到河東路平定軍。

什麼是效用?效用是指“效力用命”的意思。在宋代指的是那些非普通農夫或者市民,主動要求從軍的志願應募者。

比如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前親征時,就遇到過上百名河北落第士子,攔住車駕,自稱武藝嫻熟要求“效用”。但在興奮的皇帝親自測試下,能拉開弓的只有三人。可見即使是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對於一般的讀書人來說,以效用名義從軍的,也是一條比較快速的上升通道。

何況“效用兵”的待遇還不低。1073年,北宋制定《勇敢效用法》,規定效用兵可以由國家發放戰馬,鎧甲。而根據武力值(拉弓),每月發放的錢糧在500文到1000文之間。(相當於中禁軍到上禁軍)

所以,除了考不上去的文人以外,也有像岳飛這樣的“準武官”身份的武人,不甘心做個普通士兵從頭再來,於是也來“效用”。在數年後的開封保衛戰中,效用兵類似上等軍士,成為守城部隊的主要戰鬥骨幹。

平定軍屯駐的禁軍編額有五指揮,每指揮名義上應有四、五百人。其中神銳軍兩指揮和宣毅軍兩指揮,和廣銳軍一指揮,岳飛編入了廣銳軍充當騎兵。廣銳軍士的身長規定是五尺五寸(約170CM),屬於中等禁軍。

由此我們可見,岳飛的身高大約也是170-178CM的樣子,在今天這個身高不算高。但在宋代應該還算可以,我們從宋代留下的《中興四將圖》中可以看出,岳飛在四將中,也是體格最為健壯的一個。

岳飛投軍不久,便升為“偏校”,可能是沒有品階,僅在軍內有意義的小軍官,能迅速在一支騎兵隊中成為軍官,岳飛的騎術絕對不差,讓我們看看當時的宋軍騎兵狀況。

“高陽關路轄下馬軍二十五指揮,見闕披帶馬五千餘匹”

宣和元年(1119),

作為

宋朝

北防重地的高陽關,有騎兵部隊二十五指揮,卻只有5000匹戰馬。

,騎兵每個“指揮”約400人,25個指揮就是一萬人,缺馬5000匹,也就是一萬騎兵只有5000匹馬。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猜測,岳飛所在的這支編制為四百人的騎兵指揮,馬匹數量可能不超過200匹。

宋代的騎兵是什麼樣的?

宋代的軍馬身高一般在1。27到1。46米之間(從地面到肩),按現在的標準都屬於小型馬。韓世忠有次得到一匹1。58米的馬,就被認為只有皇帝才配騎了。

北宋末年,最優良的戰馬產自西北青唐(今青海西寧)。其次是府州(今甘肅府谷),稍差一點的出產地在環州(今甘肅環縣)和慶州(今甘肅慶陽)。北方的契丹馬質量並不好,質量最差的當屬東南福建路所產馬匹,只能充當廂軍戰馬或鋪馬。

在宋太宗和真宗朝,掌握在官方手中的馬匹數量在20萬匹以上,到了北宋中期,馬匹數額驟降到10萬匹,至北宋末年,又下降為9萬匹。不過也不要誤解是北宋真的沒有馬,因為同時期的汴京,大街上就有馬匹出租,價格也不算太貴。可見北宋缺馬,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宋代馬政和動員能力太差了。

而就裝備而言,很少人意識到,其實從五代到蒙古崛起,東亞其實在進行一場不斷升級的軍事競賽。

宋初時期遼國和宋朝軍隊都不太重視盔甲。多以皮甲和輕甲為主。如趙匡胤的大軍普遍穿戴的是皮笠而非金屬頭盔。身上的裝甲也僅僅能護住前後背心。

而到了北宋中期西夏崛起時,宋軍在屢次戰敗後,總結經驗一條即西夏軍往往披掛冷鍛的重甲作戰,而宋軍的衣甲則“不足當矢石”。

雖然沈括吹噓“

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

,器杖鎧冑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但事實是一直到北宋滅亡後,宋軍仍然在感嘆“無甲何以禦敵”,才在軍隊中全面推行重甲,今天我們看到的步人甲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