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中國最具戰略地位的三個地方,得到它們就相當於得到了天下

有關中國古代的兵家克敵制勝之道,《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大抵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對其最主要的認識。而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孫臏兵法》,亦或是其他涉及軍事理論的著作,“地理”,或者說“天時地利人和”裡的“地利”,往往都是人們繞不開的話題。

在這些話題之中,關中、中原和東北,更是有著極其不一般的“存在感”。關中

關中,即潼關、散關(又名“大震關”)、武關(又名“藍關”)和蕭關(又名“金鎖關”)這四關之內的一片土地,也就是如今陝西省中部一帶。雖然今天這裡看起來面積不大,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重要性也難以排在全國前列。但在古代,這裡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這個“棋盤”的重要一角。

關中地區東有華山、西有隴山,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因而要進入這個地區,就必須經過為數不多的那些關口。易守難攻之態由此而生。可這地方又不同於同樣處在中國地勢三大階梯的第二階梯的四川盆地,它是與北方廣大地區接壤的,沒辦法像四川一樣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所以對處在第三階梯的東部平原呈現“高屋建瓴”之態的關中,有了讓人無法忽視的軍事價值。

早在劉備剛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就開始給劉備強調關中地區的重要性,將此地視作興復漢室的關鍵。後來蜀漢數次北伐,也就是想要拿下這裡,然後向東部和北部推進,以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目的。

在隋末群雄四起之時,作為“後起之秀”的李淵也把關中視作自己戰勝群雄,奪取楊廣天下的關鍵。所以趁著正得勢的李密等人在洛陽一帶鬥得血流成海的時候,李淵果斷佔領了關中,並以此為後盾邁向了佔領大興城的下一步。

而有李淵這個正面例子,早李淵起兵的楊玄感就是個典型的方面例子了。當初他本有幾乎在隋朝大軍東征高句麗時拿下關中,以此為資本與隋軍對抗。但他卻貪圖弘農宮積存的官糧,調轉了大軍的方向,以致被拖住。最後隋朝官軍及時班師回朝,楊玄感的大軍就被滅了個徹底。就連闖王李自成都知道定下“先取關中,建國立業,後取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計劃,目光短淺如楊玄感,也是難得了。中原

不過在李自成這種先取“西”再東進的策略裡,被當做東征目標的不僅有政權的都城,還要地處中國核心的整個中原。狹義的中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但古代的中原,囊括了以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廣大黃河中下游地區。

這片土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與關中地區不同的是,中原雖溝通四方,也有軍事價值,但其最重要的價值來自於它的社會基礎。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原有著強大、先進到足以“漢化”一切來犯民族的力量。

若是能佔據中原,尤其是在之後將中原的社會基礎利用起來,那麼即便自身也是地方政權,但就會比其他地方多一分“正統”的意味,加強對佔領地區的控制也會變得更加容易。東北

若是拿下中原都不在話下了,那再往東的東北就正好適合做下一個目標。

於發端自非東北地區的政權而言,如今的東北一帶,其實是長期處在“中國”概念之外的以一片土地。這裡與朝鮮半島接壤,主導文明也是遊牧文明,所以和農耕文明幾乎存在著“天生”的衝突。但也是因為有衝突,所以若是要護中原安穩,保政權長久,就需要控制住東北,至少卡住東北和關內聯絡的隘口。不過像隋煬帝那樣想要透過控制東北而建立功業的,歷史上也不算少數。

而於滿清這樣來自東北的政權而言,東北更是其必須守好的大本營。在入關後,清廷向東北一帶駐派了八旗。這些駐軍不僅要抗擊侵略者、平定當地的叛亂,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生產、城市建設和發展教育等工作。當然,這更是證明了清廷對於東北的重視和對掌控這裡的勢在必得。

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大國,我們的山河不僅出產了豐富的資源,也藏著數不盡的危險和生機。所以古人將 “通糧道,進退皆利”的“左右前後非死絕之地”稱作“生地”,又把“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地方叫做“死地”。

而關中、中原和東北,毫無疑問都是生地。且像關中這樣處在第二階梯的,還能在“高下”之中佔據“高”這個優勢。如此能影響戰局,左右政權穩定,各路人馬又怎能放棄爭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