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之 “定型架”,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為期五天的古傳太極十三勢 圓滿結束了。同時,風光秀美,人文雅緻的杭州也在短期內

給與

了我無盡的好感。也許是水性的柔和,也許是歷史的底蘊。總之,杭州人的素養真的很好。杭州這座城市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說到這裡不由得讓我想起1929年的那場規模盛大的“杭州國術遊藝大會”。當時46歲的楊澄甫先生就是以委員的殊榮適逢其會。而後他又於1934年出版了“太極拳體用全書”。楊家的太極拳經其修改而最終變成85式。後世也稱其為“定型架”。

01

“定型架”是什麼意思呢?在以前,老楊家並不是一套拳架子。而且無論多少拳架子,每種架子還有大、小、剛、柔、快、慢、松、緊、中平九種練法。這些練法既是一個嚴謹的習練體系,同時又對學習的人有著嚴格的身體要求,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練全練到,因此“一拳九架”的完整練法也就逐漸的在楊家失傳了。對於這種情況,也是為了適應當時傳播的統一標準化,才有了“定型架”——85式的出現。

實際上,85式是老楊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礎的拳架子。在那個靠拳吃飯的年代,楊澄甫是不會把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大面積普及的。在任何一個領域,把核心技術交出去了就等於自己的命運走到了盡頭。所以,無論你有什麼楊式太極拳的情節,都要有著這樣的清醒的認識才好——85式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拳架子。而且任何一個拳架子沒有內在功力的支撐也都不過是個空架子罷了。

02

但我們並沒有詆譭85式一無是處的意思。譬如在太極拳譜裡有“由開展而簡直緊湊”的話語。因此有人說,85式是大架子的練法,目的是先求開展。這也說得過去。可是很多人開展了一輩子卻沒見過緊湊的半點影子。況且,楊澄甫先生的拳架子的高度,寬度我們只能說是適中而已。反觀現在的習練者們則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拉大,不拉低似乎就不對似的。至於對與不對,請與楊澄甫先生拳照對比。二者之間總是有那麼一個對的!結果意味著很多人的練法是錯的這還用說嗎?

有人又會說,開展後會向緊湊去練。譬如高度,長度和寬度的收縮。但是,太極拳的緊湊真的僅僅如此嗎?其實除了這些,緊湊還包括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的原則。這叫活步練法。而這種練法在85式當中是不存在的。可是85式

做為

基本的,基礎的拳架子又是這種練法進階的必須。二者之間是一個遞進的關係。

03

另外,我們說85式做為楊澄甫先生著書立說的典範並非一無是處。比如身法十要和練法十要就是對於老楊家太極的習練規範的披露。至於學人是否能在身法十要的基礎上去執行練法十要那則是教者和練者的問題了。

除此以外,很多人並意識不到楊澄甫先生對於這個“定型架”命名的用心良苦。其實,招式的多少並不是決定能否練出功夫的所在。這又是很多人所不瞭解的。譬如楊澄甫先生所傳的弟子當中,董英傑先生掌握的是81式;李雅軒先生掌握的是115式;崔毅士先生掌握的是108式;鄭曼青先生掌握的是37式等等。

每個人練的式子都不同,但是功夫卻都有。所以,式子並不是決定功夫有無的關鍵。所以,楊澄甫先生的“定型架”的85式也根本就不在式子多少的本身。而是85這兩個數字。

04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是和學生們強調,我教的不是招式,是功法,是任何太極拳習練過程當中所需要的必備條件。同時,開拓學習者在太極拳方面的思維理念。譬如85式。其實,楊澄甫先生的含義在於,無論他怎麼對家傳的太極拳進行改革,修正,他都不會忘本。離開了這個根本,那麼他的行為就必將是錯誤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個根本就是“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去掉門和步就是八五(85)。八加五等於十三。所以,八門五步合到一處也叫做十三勢。這個十三勢並不是十三個式子。而是下肢的進、退、顧、盼、定;上肢的棚、捋、擠、按、採、挒、肘、靠。

任何太極拳無論怎麼變化都是無法出去這十三勢的範疇的。所以,楊澄甫先生自己不忘本,也暗含寓意讓後人不忘本。可一代代的傳人們卻不知道的太多了!

05

前面說過,楊澄甫先生是絕對不可能將家裡壓箱底的內容傳播到社會上去的。所以,楊家真正的東西,高階的東西當然不能侷限於楊式太極拳85式。再譬如,八門五步的單獨練法也是秘而不傳的。掐頭去尾也是為了自己門派的傳承著想而使然!

85式這個“定型架”不僅僅是將楊家的過往拳術內容進行了隱藏,同時也將後學者的認知進行了定型。所以,現在的楊式太極拳愛好者們拘泥於這一點,將這一點做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殊為可悲矣!

楊澄甫先生的85式的拳架姿態在當今社會幾乎是看不到了。這並不是沒人能練到他的程度的原因,還因為傳授者和習練者欠缺了對楊式太極拳精髓的掌握。譬如楊澄甫先生只要是發放的式子必然是身形有著明顯的“前傾”。這是個讓很多85式愛好者非常矛盾的所在。他們想做又不敢做,怕違背了自己老師所謂的立身中正。大膽做了又無法體會內裡的功效。這都是腳下沒有功夫,沒有透過秘傳的十三勢開發出下盤功夫的體現。

06

楊澄甫先生所有身形“傾斜”的拳照實際上都是五步當中的“進、退”二步的六面力體現。在進和退的過程當中,首先要有一個腳下的上下勁,其次是前後的收放勁,然後是左右的車輪勁。這些勁就形成了兩腳間的合力。這種合力的呈現就是身形順著勁的前上方做運動。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就和楊澄甫先生練的不一樣,就無法感受到它的奧妙所在了。這也是很多很多楊式太極拳愛好者練了一輩子都是隻向前後方壓胯運動而沒有功夫的原因所在。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考慮到難免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只是,為了傳統太極拳正法的迴歸,發揚傳統太極拳的正能量,所以,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情懷將之披露出來。希望能對迷途知返,謙卑好學之輩起到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作用!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交流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