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人與虎,為生存以及為生存

老虎是一種野生的兇猛禽獸,更是較為繁盛的哺乳動物,常常出沒于山野之間。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常常有虎患的發生。面對老虎,古人往往會群起而攻之或者“靡有孑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古代的老虎與古人之間的鬥爭,兩者都是為了生存而生存。

虎不光是上古圖騰象徵之一,還是四大神獸之一,這種對虎的崇拜是我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的。除了崇拜老虎外,古人對老虎也有一定的仇恨,於是出現了為虎作倀、養虎為患、談虎色變等成語及故事。

從上古時期起,人們就開始了獵虎的行動。根據史料記載,周武王就曾在狩獵時,逮住了二十二隻老虎。

獵虎一方面是王公貴族的尋樂方式,另一方面是人們為了過冬或擴大自己的生活範圍而展開的一種方式。在沒有高效保暖用具的古代,動物的皮毛是最好的保溫材料,同時人口不斷地增長不得不開墾山林,導致老虎生活圈不斷縮小,進而與人類產生了衝突。

生活圈不斷縮小的老虎們只好前往人類的集聚地覓食,有的村莊人多能夠將老虎趕跑,有的人家在山腳,遠離人煙,最後只能做了老虎的口糧。

古代人與虎的關係這麼緊張,難道古代政府就沒有什麼作為嗎?非也,古代官府會定時阻止獵虎,古代還有專門獵虎的職業人士。在《太平廣記》中就有關於獵虎職業人士的記載,連著名詩人杜甫都曾親眼見老虎被捕的畫面,寫下了詩歌

《遣興五首》。

人虎關係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是在明清時期,尤其是在清朝,前往四川務工的人們十個便有九個死在老虎的口中。如此慘狀,逼得清朝不得不將民眾分批次轉移到四川,同時還展開了獵虎行動,將老虎捕殺殆盡。

造成人虎關係緊張的局面,無非是人口數量激增、反覆無常的戰爭以及人類為了開墾糧食而毀壞山林所造成的。

獵虎、打虎、捕虎,都只是人類與老虎在為生存做鬥爭,除此之外,古人還有戲虎(鬥虎)一說。在《屍子》《孟子》等書中,都有寫古人鬥虎的事蹟,他們往往赤膊上陣或者運用智慧制服老虎。

不過鬥虎行為的背後,不止是尋歡作樂這一種,還有救父母、救妻子、救自己抑或像武松打虎一樣的自衛行為。鬥虎的人也常常被人們所稱讚,認為他們勇猛兼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