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中的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中的“公元”的歷史

現在的公元曆法的來源是一個不斷進步,精度提升的進化過程。最早由古埃及的“太陽曆”進化為羅馬共和國時代“儒略曆”,再進化為羅馬教皇時代的“格里高利曆”。

公元紀年法源於歐洲羅馬時代,公元1年是耶穌誕生之年,為了世界歷史有統一時間參照,公元紀年法由歐洲逐步推廣到全世界。

古埃及“太陽曆”

古埃及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其文明的源泉跟尼羅河息息相關。尼羅河孕育埃及文明的同時,也有令人頭疼的災難,那就是尼羅河會定期氾濫。

聰明的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氾濫的規律,準確地計算時間,這就需要有一種曆法。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氾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

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曆。

埃及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迴歸年)相比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準確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覺得,經過4年就相差一天。經過730年,曆法上的時間就比實際時間推進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顛倒過來。再過730年,才能回到原來的起點。

羅馬共和國“儒略曆”

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又譯朱利烏斯·凱撒)採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決定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重新編制曆法。

凱撒主持編制的歷法,被後人稱為“儒略曆”。儒略曆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數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

儒略曆雖然比埃及的太陽曆進了一步,但迴歸年仍有11分14秒的誤差,積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曆在歐洲通行了1600多年。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曆”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家,根據哥白尼日心說計算出來的資料,對儒略曆作了修改。

新曆法將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間的10天宣佈撤銷,繼10月4日之後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復歸於3月21日;過去將4年置1個閏年,400年共計100個閏年,現在改為400年中有97個閏年,從而大體上彌補了11分14秒的誤差。置閏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盡的就是閏年,除不盡的就不是。後來人們將這一新的歷法稱為“格里高利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歷法,簡稱格里曆或公曆。

“公元”的來歷

“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援。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

世界各國採用公曆紀年的時間

格里曆改革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還是經過了之後的幾百年才被所有國家慢慢採用 。 德國在1700年開始正式採用, 而俄國一直到了紅色革命後的1918年才從儒略曆改到格里曆。我國是從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當時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