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武松的三個"第一":第一個提出受招安主張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但是,這兩個看似截然相異的人,不僅曾有過情同手足的友誼,而且有過“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又恰恰是很糟糕、很使人討厭的——盼望受招安。

不是宋江,而是被譽為“堅定造反者”的武松。第三十二回,在孔太公莊上的一次筵宴之後,武松與宋江議論準備投二龍山魯智深那裡入夥時,說道: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裡去住幾時!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龍山落草避難。亦且我又做了頭陀,難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設疑,倘或有些決撒了,須連累了哥哥。便是哥哥與兄弟同死同生。也須累及了花榮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這是全書第一次提出“招安”的問題。可見,武松雖然決定投二龍出入夥,但並非實心實意反朝廷,只是暫時落草為寇,一旦有機會,還是要歸順朝廷受招安的。不是有一句“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話嗎?這大概也是此刻武松思想深處的考慮,也可理解為此時武松的“思想水平”。

宋江聽到這句話有什麼反應?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當即表示:

“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勸,你只相陪我住幾日了去。”

話中有讚許、有期待、有祝願。在《水滸》中,受招安主張,說得最多,出力最大者,當然是宋江。

也是武松。就在武松首次提出招安主張的十數日之後,在與武松話別時,宋江說道: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的大事業,可以記心。”

聽了這番話,武松是很動感情的。給宋江下了四拜,兩人真不忍淚別。可見,此刻宋江與武松在招安問題上是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的。

宋江的招安主張,自然有許多人是不贊成的。

這“第一個”還是武松。

在第七十一回著名的“菊花之會”上,宋江作滿江紅一詞,公開亮出招安的旗號,當樂和唱這首詞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時,只見武松叫道:

“今日也要招安,明白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武松放了這頭一炮,接著就有李逵發作起來。

作者如此設定武松三個“第一”的情節,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寓有深意的。這表明武松在人生道路上橫遭波折坎坷,已從血與火的鬥爭中悟出了生活的真諦,認識到封建官府的黑暗,對封建朝廷不抱什麼幻想,他實際上否認了宋江先前對他的諄諄告誡,意識到招安之後不能達到“封妻廕子”的目的,也斷然不可能在“青史上留一個好名”。因此,他對宋江疏遠了,對招安厭惡了,這同他最後拒不受封、情願出家的選擇是相互協調、前後呼應的。

從武松三個“第一”的遞變中,人們還可以充分領會到,武松是一個成長中的英雄,是一個經歷著心靈巨大變革的英雄。他曾經有過缺點錯誤,但是,從鬥爭中驚醒了、覺悟了、成長了,終於以血與火去洗刷自己過去的缺點,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昇華,靈魂受到“淨化”,所以他不僅敢於第個站出來反對招安,而且能夠清醒地抽身隱退,得到了天年善終的好結果。作品這樣描寫一個非凡英雄的成長髮展過程,不僅無損於武松英雄的光彩,而且大大增強了武松形象的生活真實感和真切感,這乃是作者高超的藝術辯證法的體現,也是武松形象世世代代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