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尚書·梓材》提及的"中國"一詞的疆域範圍如何

要論中國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那就必須要了解中國涉及的兩個概念:一個地理概念,一個是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管理域內所屬的全部領土。文化概念指的是少數民族融合後,以漢文化為主體所形成的包容文化。

要說中國的地理概念,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作為華夏族活動地域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其中伴隨著民族融合。根據於省吾在《釋中國》一文中的論證,中國一詞的出現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尚書·梓材》篇載:“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延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出土的“何尊”上的銘文,又佐證了西周初年時,的確已經使用了“中國”一詞。《尚書·梓材》亦載成王追述往事時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老天爺已經將中國的百姓和疆土交給先王。)

古人的宇宙觀念是天圓地方思想,因此“中國”是對“四方”而言的,“中國”的四周才能稱為“四方”,把中國四方居住的華夏族以外的民族,統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即指京師及其附近區域,四周的國自然不屬於“中國”。西周初年的中國,指周王所在豐和鎬及其周圍區域。隨著周公旦確立宗法制度,對於王位的繼承只能以“嫡長子繼承製”嗣位。所以王的庶子就被封為諸侯,候的庶子就被封為子爵,子的庶子就被封為男爵。王作為最高一級的首領,他所管轄的地域就是中國。

宋朝著名文學家洪邁編撰的《容齋隨筆·周世中國地》載:“成周之世,中國之地最狹。”他考證後,把吳、越、楚、蜀、閩都是蠻族居住的地區,淮南是群舒少數民族所居住的地區;秦地為戎族所居住,當時宋朝的河北路真定、中山一帶,是鮮虞、肥、鼓國。河東路有赤狄、甲氏、留籲,鐸辰、潞國。洛陽是王城。京東路有萊、牟、介、莒等東夷族。屬於華夏族統治的疆域,只有晉、衛、齊、魯、宋、鄭、陳、許等國。總共不過數十州,大概相當於此時天下的五分之一。

從歷朝歷代的更迭來看,中國的稱謂是因時因地而異的。直到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才正式成為我國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