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儒林外史》:顏值即正義,“稱呼”裡面有態度

讀《儒林外史》很多遍,這兩天忽然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作者對不同人物的稱呼竟是不同的。有人稱名,比如王冕、范進等;有人稱字,比如杜少卿、匡超人等;還有的隨便抓個身份來稱呼,比如婁三婁四公子、嚴監生、魯小姐、蘧公孫等等,還有乾脆就叫外號的,比如唐二棒椎、秦二侉子、毛二胡子等,看起來似乎很是隨意和任性。

然而,仔細讀來,這些稱呼又不是那麼隨意的,裡面似乎藏著作者的親疏好惡。總的來說,是前後有別,“前疏後親”,有一條若隱若現的隱秘規律。

在小說的前幾章中,作者對人物都是直呼其名的。不管是歷史人物王冕,還是薛家集上的幾位讀書人,作者對他們都是直呼其名,周進、梅玖、荀玫以及王惠,無一例外。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知道周進字“蕢軒”,梅玖字“三相”,荀玫和王惠的字是什麼,作者沒有交代。後來周進去廣東當學道,錄取了窮困潦倒的范進——范進也是名,我們始終也不知道範進的“字”什麼。這幾位除了梅玖之外,其餘人等不是大官就是名士。

范進中舉後,鄉紳張靜齋來拜訪他,從這時候開始,作者的對人物的稱呼有所改變,開始“名”“字”“身份”混稱。張靜齋是字,他的名為張師陸;嚴監生和嚴貢生兄弟都是身份職稱,而嚴監生的兩個小舅子王德、王仁,又是叫名了……

隨後小說又轉回山東薛家集,隨即轉向了江南,再登場計程車紳人物,除了一個權勿用是名之外,作者開始都用“字”、“號”或者“身份”來稱呼他們了。比如婁三婁四公子,蘧公孫、馬二先生等等,這些是用身份稱呼的;而更多的作者開始用字來稱呼他們,比如楊執中、匡超人、杜少卿、遲衡山、王玉輝等等,這些人出身有別,共同點是都沒什麼功名,最多是個秀才。

我們知道,古人的姓名很繁瑣,有點身份和體面的人大都有名有字,有的還有號。按照那個時代的習慣,陌生而疏遠的人才以“名”相稱,而親友熟人之間,來往應酬是不能叫名的,那是不禮貌的,彼此只能呼“字”叫號。

小說中,作者如此寫來,是不是因為,前面那些人,王冕、周進、荀玫、范進等人,作者和他們是有距離的、隔著時代的,沒交情的,他寫他們的故事,真的就是一部“外史”,他們都是“歷史人物”,自然對他們是直呼其名;

而那些江南文人們,他們都是作者的熟人,甚至有著或深或淺的交情。他們一言一行都那麼真切,一茶一飯都無比生動,他們是作者熟悉的、親近的,於是,寫他們時,未加思索就稱呼他們的字了,欣賞也罷,諷刺也好,都娓娓道來,不遮不掩,饒有趣味……

當然也有例外,出身梨園的鮑文卿父子故事很多,作者對他們直呼其名,我猜,也許,他們就沒有“字”?還有個牛浦郎,他原本就是個市井混混,冒了牛布衣之名混跡儒林,作者對他也是直呼其名的。

此外,小說中還有很多女性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卻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對於這些女子,作者似乎吝於寫出她們的名字,對她們的稱呼亦是因人而異、多姿多彩。

魯小姐是翰林院魯編修的女兒,大概她父親的官職超越了丈夫那邊,所以她始終都是“魯小姐”,便是她嫁給蘧駪夫多年,已經生下兒子,還是“魯小姐”;廣東鄉下財主嚴監生的妻妾,就是“王氏”和“趙氏”;牛布衣的妻子雖然還不到四十歲,但牛布衣是個“老儒”,作者便稱她為“牛奶奶”;而作為小說中的正面人物,作者著力塑造杜少卿、虞博士等人,他們的妻子,作者便稱呼他們為“娘子”、“杜娘子”……嗯,如果杜少卿就是作者的自況,那寫起來自然便是“娘子”,只有這種稱呼最是溫情妥帖,最是自然親切。

最有意思的是“王太太”,她本姓胡,排行第七,因為性格潑辣,人送外號“胡七喇子”。她的夢想就是做個“太太”,但初嫁是給人做妾,讓她很不甘心;再嫁成為“候選州同”王三胖的繼室,終於成為了“王太太”。無奈不到一年王三胖就去世,為了爭奪遺產,她和王家兒子大鬧一場,後來又嫁給開戲班的鮑廷璽。但作者卻始終稱呼她為“王太太”,莫非是以此向她對理想的堅持不懈致敬?

作者稱呼名字的,除了魯小姐的丫鬟彩蘋、雙紅和妓女聘娘之外,只有一個沈瓊枝。沈瓊枝的父親被騙婚,將她送到揚州鹽商府上。沈瓊枝不肯做妾,趁人不備,拐了東西逃到南京,自食其力賣文為生。作者沒有稱呼她“沈小姐”、“沈姑娘”,而始終都是“沈瓊枝”,並在字裡行間中都表達出了對她由衷的欣賞與欽佩。如此,讓我覺得,沈瓊枝一定是字,她是和杜少卿、遲衡山等人一樣,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相比其他古典小說,《儒林外史》對筆下人物的稱呼最是繽紛不同。顏值即正義,稱呼見態度,仔細品位,別有一番趣味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