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帝其實並沒有那麼差,他面對的難題即使開國皇帝都解決不了

崇禎帝朱由檢可謂是最令人同情的亡國之君,他一生勤政節儉,如履薄冰,卻難挽大廈將傾,面對李自成進軍北京,沒有南遷而逃,最終是城破而自縊以身殉國。

可以說在這位亡國之君身上,有著太多令人惋惜的遺憾之處,那麼這位皇帝若是生於平世,會不會有一番作為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以歷史來看,崇禎帝朱由檢的風骨值得肯定,但是他的能力的確太差勁。再通俗點來說,這位皇帝就是人品可以,但是治國理政能力太差勁。但其實崇禎帝頗有一些生不逢時的無奈之感,若他生於平世,其實也是會有一番作為,不說會成為一代明君,但成為合格的守成之君還是沒問題的。

一、換角度來看,崇禎帝面對的最大難題即使開國皇帝都解決不了。

崇禎帝繼位以後,面對的最大難題不是明面上的內憂外患。而是政令難以實施下去,並沒有掌握實權,而且下面的文官集團可以隱然對抗皇權,甚至皇帝都要受其矇蔽。

縱觀崇禎帝上位之初剷除魏忠賢之舉,可謂是有板有眼,先是將魏忠賢的各種陰招一一應付過去,再以魏忠賢的死敵文官集團壓制魏忠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輕輕鬆鬆就收拾了魏忠賢這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連一點風浪都沒有,過程乾淨利落。

崇禎帝透過剷除魏忠賢之舉,被當時人視為聖明之主。在今天單就這件事來看,其實也是相當高明,當時崇禎帝不過17歲而已,這個年齡,在今天也不過是學生罷了,能有如此之舉,一般人真幹不了。

但剷除魏忠賢以後,崇禎帝就太過理想化了,認為魏忠賢惡貫滿盈,掌握的廠衛系統也是畸形存在,於是連廠衛系統的實權都給剝奪了,是“詔內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門”。

就跟很多人認為殺了奸臣,天下就會好了,就會眾正盈朝一般的道理一般。其實殺了奸臣,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天下依舊是那般亂套,局勢也依舊會越來越惡劣的。

更何況崇禎帝還是做錯了改變,是從根本上自廢武功,使得可以制衡文官集團的廠衛系統成為擺設,自己可謂是沒了耳目,任由文官集團矇蔽了。

這時候所謂的積重難返,最大的積重其實就是歷經二百多年的時間,明朝的文官集團,太老油條了,權力太大了,而且已經變質。

打這麼個比方,比如說新成立一個部門,剛開始大家彼此之間都摸不清楚,對於各項事務也是摸不透,都是兢兢業業,還不會拉幫結派什麼的,但是時間越久,瞭解越深,老油條就出現了,拉幫結派情況也出來了,越往後,這種情況就越嚴重,對於領導的個人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有能力才能管理住,沒能力的話,那就真的只能是擺設了。

明朝當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文官集團權力越來越大,是你中有我我只有你,雖然鬥來鬥去,但是皇權也是他們一致對抗的目標。更要命的是,忠心於國家和皇帝的官員太少了,大多是以私人利益為先,甚至心中沒有國家利益,不然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後能有那麼多投降大臣排隊等著當從龍之臣?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帝這個看似最有實權的亡國之君,其實並沒有多少實權,對於朝局根本做不到真正的掌握。

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崇禎帝只能再度起用宦官,以制衡文官集團,同時使得自己不受矇蔽。

像在崇禎四年,崇禎帝起用“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吳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

當時“群臣合疏諫”,崇禎帝是“不聽”。之後廷臣再次提及此事,崇禎帝氣憤而無奈地說道:“諸臣若實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輩”。

可以說這時的官僚體制從上到下已經爛透了,除非是推倒重來。開國皇帝來了,都不一定能解決,最多憑著高超的政治手段,壓制住群臣,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讓這些開國皇帝,從頭再來,從北打到南,甚至從南打到北,都不是問題。但是讓他處於一個垂垂老矣的政權之中,政不通令不達,有力無處使,自己還沒有辦法拋棄這一切,是另起爐灶重新培養勢力,只能想辦法先控制朝局,然後再解決各種內憂外患,那難度其實更大,至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不要想了。

這也是開國皇帝很多,中興之主卻寥寥無幾的原因所在。雖然從無到有,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推倒腐朽的牆,重新再建,只需要推倒。而到了王朝後期,皇帝就相當於腐朽牆上坐著的人,不解決問題,有一天牆就會塌,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是破而後立或者推倒重建,但這不是革自己的命嗎。只有少數聰明人,利用爐火純青的政治手腕,在不推倒牆影響自己的前提下,進行區域性改變,進行牆體加固罷了,是為中興之主。不過這也只是減緩牆倒塌的時間罷了,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只是短暫的,如果後繼無人,那麼中興的成果會很快消耗殆盡,諸如漢宣帝與漢元帝這對老子英雄兒平庸的父子。

平心而論,這樣的局勢對於皇帝個人能力要求太高了,開國皇帝都不一定可以,必須得是中興之主那樣的人才可以,而且只是穩住局面,不是徹底解決問題,時間還不能太短,畢竟政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以崇禎帝的水平,應對這樣的局勢,出現這種情況也屬正常,不能太過苛刻他,換成一般人恐怕連魏忠賢那關都過不了。

二、崇禎帝“生性多疑”的另一面體現,同樣值得人深思。

關於崇禎帝的評價,一般評價最多最普遍的是“剛愎自用”和“生性多疑”。

客觀來說,崇禎帝能有如此評價並不冤,他在位時期的確是如此,是疑心太重,動不動就誅殺大臣。根據統計,崇禎帝在位17年,總督級別高官,被誅殺7人,巡撫級別大員,被誅殺11人。

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可以看出崇禎帝已經是有點破罐子破摔,以為殺了魏忠賢,文官集團會全力支援自己,局勢會越來越好,結果沒想到受制於文官集團,還被矇蔽,自然就開始是不信任任何人,疑心越來越重,因此是對大臣越來越苛刻,乃至是大開殺戒。

可以說崇禎帝的用人是一塌糊塗,但並不能將過錯都歸於他一人身上。從另一面來看,這是他對於文官集團的無力反擊,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集中在哪一點,只是憤怒而無差別的反擊罷了。

當然也不能說崇禎帝就沒有問題,他的問題其實最大,是識人不明忠奸不分。諸如竟然重用溫體仁和周延儒這兩大奸臣,不僅於國事無補,反而使得內部傾軋越來越嚴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像那些盛世,為什麼皇帝聖明不說,賢明大臣也是層出不窮?

這不是湊巧,而是正因為皇帝聖明,所以才會使得有能者上位,會挖掘出人才,而小人得志不了。

而且像盧象升之死,還有孫傳庭之死,崇禎帝的處理太差勁,可謂是寒了天下人的心。

崇禎帝就如同拿到一手不算爛的牌之人,雖有內憂外患,要能臣有能臣,要名將有名將,如果可以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那麼自然是贏家。可惜他沒有發揮出好牌的作用,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是控制不了也跳不過,因此是屢屢出錯牌,最終不只是輸了江山,更是搭上身家性命。

最後客觀來說,崇禎帝雖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也不是昏庸之主,不然不會輕輕鬆鬆過了魏忠賢那關,他的水平其實可以說是一般,只不過面對王朝末期積重難返的局勢,顯得是一事無成還屢出敗筆,他有責任心,但方向卻不對,政治手腕卻不高,所以根本控制不了歷經二百多年,已經變質的文官集團。

不過若是他生於平世,如果王朝沒有那麼多內憂外患,文官集團也沒有經過長時間擁有那麼大實權的話,沒有這一大阻礙,可以政通令達,可以不受矇蔽,以崇禎帝的責任心和勤政,雖說當不了明君,但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還是沒問題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