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青面獸楊志的歷史原型:驍勇善戰結局悲慘,一個謎團至今未能破解

說起《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可謂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人物。如果沒有他的出現,晁蓋也就沒機會去劫取生辰綱,也就沒機會上梁山當上第二任的寨主,自然也就沒了之後的梁山一百零八將大聚義。在小說當中,楊志可謂是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角色。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究竟有沒有楊志這個人物呢?經過很多學者的考證,這個謎題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楊志這個人物不僅在歷史上真實存在,而且與小說中出現的童貫及魯智深的頂頭上司小種經略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歷史上的楊志既不是小說中描述的“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也不是宋江三十六人中的一員,而是有著多重身份,其生平頗具傳奇色彩。

據《三朝北盟會編》卷5記載,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徽宗與金國建立同盟,約定同時出兵進攻遼國。此後,宋徽宗命宦官童貫擔任河北河東路宣撫使,率領大軍向遼國發動進攻。在童貫的部將當中,出現了楊志的名字,“趙明、楊志將選鋒軍”。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的楊志是宋軍中的一名將領。不過,這場戰鬥最終因將領楊可世和辛興宗的失利戛然而止,宋軍全線撤退。

兩年之後,楊志又出現在平定燕人高託山的戰場上。據《三朝北盟會編》卷30注引《沈琯與李綱書》載,大臣沈琯曾在給李綱的信中提到,在平定高託山的過程中,“楊志昨在燕,曾受高託山極賂。”此後,童貫率兵很快便平定了高託山的叛亂。那麼,受賄的楊志又受到了怎樣的懲罰呢?答案出現在《三朝北盟會編》卷47注引《靖康小雅》當中。

據《靖康小雅》記載:“金人先屯兵(榆次)縣中,公遣擊走之,遂入縣休士。時軍中乏食三日矣,戰士日給豆一勺,皆有飢色。翌日,敵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冠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公遂力戰而死。”

這個記載中的具體時間,是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距離高託山之亂僅過了兩年。記載中提到的“公”,是北宋中後期的一員名將,名叫种師中。這個名字對於《水滸傳》愛好者來說,或許比較陌生。但要說起种師中的另外一個稱謂,相信大家就印象深刻了。他便是小說中提到的小種經略,也就是小說當中魯智深在渭州任職期間的頂頭上司。

按照以上引文的記載,种師中在與金軍作戰的過程中,遭遇金軍主力部隊,傷亡慘重,糧草供應中斷。而此時的楊志已經搖身一變,從宋軍將領變成了“巨寇”,可見在平定高託山之亂後,楊志因為擔心被朝廷治罪而心生反意,不僅率部作亂,而且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發展迅猛,因此才被稱之為“巨寇”。

此後,被重返宋軍的楊志隨种師中一起與金軍作戰,楊志的攻擊目標是孟縣。在這場戰鬥中,宋軍進展緩慢,唯有種師中取得一定戰績。此後,种師中率楊志等人奪取了榆次,但卻在熊嶺一帶遭到金軍主力的圍攻,損失慘重,种師中戰死沙場,為國盡忠,楊志則僥倖脫險,並活動於壽陽一帶。

此後,楊志在壽陽一帶與金軍發動多次武裝衝突,並取得了殺敵近千人的戰績,重臣李綱聞訊後,非常高興,在給宋欽宗的奏章中還專門提到了楊志的出色戰績。宋欽宗大喜,在給李綱的詔書中寫道:“甚可喜。皆卿措置所致。賈瓊、楊志疾速保明攻狀,當優與推恩。”令人遺憾的是,此戰過後,史料中再無楊志的記載,連他的結局和卒年也沒有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

那麼,楊志的結局究竟如何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後人的心中。直到2014年年底,謎底終於揭開。是年九、十月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濟源市工作隊在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潭古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一塊名為《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的墓碑,墓碑上的墓誌清晰可見。經研究後發現,這便是楊志的墓碑。

按照墓誌的記載,在壽陽之戰結束後,楊志以軍功被晉升為武德郎。但因為楊志與時任都統的宋軍將領王淵有過節,最終與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王淵冤殺。不過,楊志死後不久便得到了昭雪,被朝廷追贈為登州防禦使。不過,王淵與楊志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過節,墓誌中並沒有詳述,這個謎團至今依然未能破解。

參考書籍:《三朝北盟會編》、《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