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官場上改年齡 宋朝之後就不是個事兒了 真正的"歷史悠久"

李大嘴 大嘴讀史

《范進中舉》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這個故事節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周學道翻一翻點名冊,問那童生道:“你就是范進?”范進跪下道:“童生就是”。學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紀了?”范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童生實年五十四歲。”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了?”范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

原來,范進這個老實傢伙,居然還有改年齡的小伎倆,而且還肆無忌憚地把自己改小了足足兩輪,學籍卡上填的是30歲,實際年齡54歲。

吳敬梓是清朝人,他筆下的范進是明朝人。在明朝背景下,考生面對考官,坦承自己改年齡,這說明,這種事情早就是常態,是潛規則,司空見慣,沒啥了不起的了。

據南宋洪邁的《容齋四筆》記載,“士大夫敘官閥,有所謂實年、官年兩說,前此未嘗見於官文書。大抵布衣應舉,必減歲數,蓋少壯者欲藉此為求昏地;不幸潦倒場屋,勉從特恩,則年未六十始許入仕,不得不豫為之圖。”

所謂“實年”,也就是實際年齡;所謂“官年”,也就是檔案年齡。

在中國歷史上,虛改年齡可謂歷史悠久,明朝有,宋朝有,再往前還有。

據《三國志?司馬朗傳》記載:“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長得人高馬大,被懷疑是不是改小了年齡,司馬朗振振有詞,改年齡這等事情,我是不屑於去幹的,發育早也不是我的錯。

司馬朗是不是更改了年齡,無法確定,但從主考官的表現來看,這種情況已經存在了。

改年齡這檔子事,一般都和選拔幹部有關,所以和科舉的聯絡很緊密。可以說,所謂“官年”、“實年”的不同,在隋唐就開始多起來,到了宋朝,已經比較普遍,而到了明清,呈現出氾濫的趨勢。

著名詩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楊萬里,在他的《誠齋集》裡有一篇《陳乞引年致仕奏狀》。楊萬里在他這篇退休申請報告裡,寫道“年雖六十有六而實年已及七十。”反正也要退休了,坦白了自己虛報年齡。

楊萬里顯然比范進老實多了,才改小了四歲。

改年齡已經蔚然成災了。

這種改年齡的泛濫,讓皇帝也無可奈何。

雍正皇帝在《雍正上諭內閣》中感嘆說:“朕覽文武官員履歷,開載年歲,任意增減,多有不實,外省文武年歲不實者尤多。”

科舉是進入官場的最主要方式,但每次科舉的名額並不多,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過分,屢敗屢戰的大有人在,於是出現了很多老舉人、老進士、老狀元。

與科舉制度配套的是從政的年齡限制,從周代到清朝,法定退休年齡大多是70歲,也有60歲的。

試想,如果五十歲金榜題名,經過見習期、候補期,官途剛剛展開,馬上就到退休的年紀了。范進五十四歲中舉,就算馬上有官位,最多也就是不入流的小官,能在偏遠地區當個縣長算是頂天了,可是,一個年近六十的縣處級,還能有多大發展空間呢?

如果把自己改小几歲,且不說有機會在更高的位置上退休,至少也可以多掌幾年實權,多領幾年工資。

所以,改小年齡裝嫩是必須的。

伴隨科舉制度興起的,是唐宋時期開始的“榜下搶親”。高官巨賈先是透過各種渠道掌握考生資訊,目標主要放在未婚的考生身上,一旦有人金榜題名,派出人手一擁而上,把正在看榜的考生抓起來,半強迫地把閨女嫁給他,霸王硬上弓。

這時候,年齡小的優勢就更明顯了,有的時候比較混亂,根本沒辦法“按圖索驥”,就直接看顏值,看長相,來判斷年齡。范進這樣的老傢伙,就沒有機會了。

大家都改小年齡,也能夠習以為常,但是,也有需要真實年齡的情況,這時候,有些人又開始“自曝其短”。

這類情況最常見的就是退休時,比如楊萬里。

有的時候,精力不濟,再進步的希望也不大,希望回家養老,卻因為“官年”還不到,所以只好向皇帝承認自己是改過年齡的,其實已經多少多少歲,您就放我一馬吧。

另有一種情況,朝廷對某些特殊崗位加上了年齡限制,從工作經驗考慮,比如不滿40歲不能擔任某個職務。

這時候,有些人明明“實年”到了,卻因為“官年”不到,無法列入候選名單,這個急啊。

據岳珂《愧郯錄》記載,英宗治平四年“詔劾內殿崇班郭繼勳增加歲數情罪以聞,以其陳乞楚州監當,自言出職日,實嘗增十歲也”。

郭繼勳剛剛進入官場,想方設法改小了自己的年齡,改小了足足十歲。後來,朝廷下了一道命令,當地方上的“監”年齡不得小於多少多少歲,郭繼勳看上了楚州監這個位置,但“官年”不到,乾脆說了實話,被人彈劾欺君,結果沒當上楚州監,反而被朝廷治了罪。

雖然大環境如此,但也有守本心,就是不改年齡的硬骨頭。

明代的沈孚聞在42歲那年考取了進士,而超過40歲不能入翰林,超過38歲不能當御史。有經驗的人勸他把年齡稍微壓一壓,因為這兩個崗位前途無量,大家都這樣做。沈孚聞態度非常堅決:剛當官就欺君?我不幹!儘管做了一輩子芝麻官,但他這句話卻流傳下來,令人感佩。

寇準18歲就中了進士,趙光義想用他,但覺得小寇太年輕,還欠火候,還需磨鍊。有個同鄉勸寇準託關係改年齡,還帶來了讓黑髮變白髮的祖傳秘方,寇準斷然拒絕,慢慢鍛鍊,最終成為一代名相。

這些事情,往往在正史上不會記載,只是在筆記、野史,或者一些奏章、聖旨之類的彙編書籍中才可以看到。

看來,誰都知道這不是好事,不能拿到檯面上來。

可是,依然有那麼多人在做,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