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標誌著三國時代開始落幕。這場戰爭進行得蕩氣迴腸,起伏跌宕,在鍾會正面戰場久攻不克的情況下,鄧艾帶領一支偏師千里奔襲、神兵天降,滅掉了蜀國;姜維則一計害三賢,透過詐降幾乎又讓蜀國起死回生。

而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也表現得相當詭異,留下了不少歷史之謎:

1、鄧艾為何在最初極力反對伐蜀?

2、鄧艾軍事能力無疑比鍾會更強,為何只率領一支偏師?

3、鄧艾九死一生偷渡陰平滅蜀,為何司馬昭卻對他不滿?

4、立下汗馬功勞的鄧艾為何在戰後被冤殺,司馬昭為何不明察實情?

5、鍾會是真謀反,鄧艾是被陷害,為何司馬昭對鄧艾的處置極為殘酷,而對鍾會則非常寬容?

6、滅掉蜀漢,這只是司馬昭明面上的目標,那他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

要解答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一個地理概念開始,這就是“關隴地區”。

一、關隴是曹魏國本

1、關隴地區為何如此重要?

關隴地區,具體包括了關中和隴右地區,大體相當於三國時期的雍州和涼州。

所謂的“關中”,指的是今天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六盤山以東,潼關以西的區域。所謂的“隴右”,指的是今天的六盤山之西、黃河以東的地區。

關中是大漢王朝的中心腹地,西漢的國都長安就坐落於此。隴右是漢王朝西北邊陲的重要區域,其社會風氣尚武崇戰,民族關係錯綜複雜,歷來容易形成強大的地方勢力。

諸葛亮屢次北伐,之所以選取隴右為切入點,就是看中了本地的資源優勢,特別是雄厚的人力資源。

關隴地區民風彪悍,驍勇善戰,即便是婦女都能投槍射箭,特別是羌人、氐人等遊牧民族,更是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因此,控制住這裡,就相當於掌握了重要的兵源地。

再者,從春秋戰國開始,關隴地區就是名將輩出之地。有句話叫“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關東地區是文化繁榮之地,所以盛產文士、謀臣,而關西地區民風彪悍,所以屢出能征慣戰的名將。

最後,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可以為征伐天下提供充足的軍糧,而隴右地區盛產良馬,是當時最為重要的產馬地。有了以上這些優勢,關隴地區就成為魏、蜀兩國爭奪的焦點。

對於魏國內部各派勢力來講,對關隴地區的控制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司馬懿經過長期的隱忍,終於在“高平陵之變”中奪取大權。但由於曹氏和夏侯氏長期把持曹魏軍政大權,特別是邊境戰略要地的都督幾乎都是由他們或其親信把持,司馬氏在掌握中央大權後,要想同時掌握地方大權,就必須奪取關隴等幾個關鍵地區。

控制關隴地區,對司馬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這裡是對付蜀漢的前沿陣地,如果由此地南下滅蜀,然後再順長江而下滅吳,就可以完成統一大業。

2、關隴地區勢力錯綜複雜

關隴地區生活著胡漢各族,本身形勢就相當複雜。諸葛亮、姜維領導的十餘次北伐,多以隴右地區為進攻重點。在戰爭中,他們經常採用拉攏、勸降的方式,讓不少羌人將領叛魏投蜀,更使得這裡矛盾叢生,成為隱患巨大的“火藥桶”。

曹魏在抵禦蜀漢北伐的戰爭中,先後使用了曹真、郭淮、陳泰等將領鎮守關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曹真是曹魏的宗室,忠誠度自不必說。郭淮坐鎮關隴三十餘年,忠於曹氏,在本地擁有牢不可破的地方勢力。

郭淮走後,頂替他都督關隴的是陳泰。陳泰是曹魏老臣陳群之子。陳群與司馬懿交厚,因此,陳泰與司馬氏的關係也較為親密。

在“高平陵之變”中,陳泰作為司馬懿的說客,親自去說動曹爽有條件放棄抵抗。而事後,司馬懿竟出爾反爾,將曹爽一族斬草除根。

陳泰看清了司馬氏的真實嘴臉,而他也因為並不是司馬氏親信,最後被解除了雍涼都督一職。

頂替陳泰出任雍涼都督的,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之子司馬望。雖然有司馬望在,關隴之地的控制權不至於旁落,但他軍事能力欠佳,面對蜀漢姜維的攻擊,司馬家族仍然需要給他配一個合格的副手,這個人就是鄧艾。

鄧艾出身寒門,他能從一介小吏提拔為帝國的明星戰將,全賴司馬懿當初對他的賞識。

因此,儘管不願意使用外人,但對於司馬昭來講,當時的鄧艾起碼是值得信任的,不管是關係還是能力。

恰好,此時魏國內部也發生了反對司馬昭的諸葛誕之亂,甚至小皇帝曹髦也鼓起勇氣,準備硬扛司馬氏。

司馬昭不得已,就把在隴右獨當一面的機會送給了鄧艾,放手讓他立下戰功、樹立威望,一步一步成為自己將來篡位的障礙。

二、司馬昭借伐蜀之戰除掉鄧艾

1、鄧艾為何反對伐蜀?

曹魏國力遠在蜀漢之上,諸葛亮五次北伐皆勞而無功,其接班人姜維的北伐更是隻能停留在侵擾的水平,數次被鄧艾所敗。

面對這種形勢,司馬昭提出伐蜀,鄧艾理應大力支援才是。

但是,當司馬昭決議伐蜀時,鄧艾卻屢屢以時機還不成熟為由提出異議。

鄧艾久經戰陣,又與蜀軍主將姜維多次交手,理應知道兩國國力、軍力的懸殊差距,為何要在這時提出反對呢?

其實,鄧艾已經發現,此時他的處境與當年的老上司司馬懿何其相似。

司馬昭需要鄧艾去抵禦姜維,而當年魏明帝曹叡需要司馬懿抵禦諸葛亮。

可一旦對手諸葛亮沒了,司馬懿也就失去了擴張實力的最佳機會。對於鄧艾,也是一樣。機遇都是對手給的,這句話一點不假。

鄧艾還敏感的認識到:司馬昭除了滅蜀以外,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要把他調離隴右,如果他在伐蜀之戰中陣亡,這更是極好的。

胳膊擰不過大腿,司馬昭還是讓鄧艾屈服了。

2、“心機滿滿”的伐蜀之戰

司馬昭在伐蜀大軍的人員部署上,是動了一番心思的。

首先,曹魏共出動18萬大軍,但卻是兵分三路,名為互相配合,實為相互掣肘。

其中,東路軍10餘萬人由鍾會率領,直取漢中,他們是絕對的主力軍。最富對蜀作戰經驗的鄧艾,卻只能領一支3萬餘人的偏師,從西路牽制姜維。另外一路則由諸葛緒率領,從中路斷絕姜維歸路。

三路大軍,鍾會負責主攻任務,而鄧艾與諸葛緒的戰略目的都是牽制,僅好過打醬油。

另外,司馬昭還讓衛任監軍,自領一軍,負責監控鍾會、鄧艾。

司馬昭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他想利用鄧艾的經驗去對付姜維,但又不想讓鄧艾立頭功,以防止其關隴勢力進一步做大做強。

3、鄧艾的應對之策

對於司馬昭的陰招,深有韜略的鄧艾早已洞悉。於是,在伐蜀過程中,他也做出瞭如下應對:

(1)反客為主。在鄧艾的牽制下,鍾會順利攻下漢中,姜維擺脫了諸葛緒的圍追堵截,搶先一步到達劍閣駐守。鍾會接著進軍劍閣,可是未能攻克。這樣,牽制姜維的任務,鬼使神差的落到了鍾會的頭上。鄧艾則可以騰出手來,自由活動。

(2)偷渡陰平。由於諸葛緒沒能堵住姜維,致使姜維最終與鍾會在劍閣對峙,這就打亂了司馬昭的最初戰略部署。按照司馬昭對鄧艾軍的定位,鄧艾此時應該趕過去協助鍾會,一起攻打劍閣。但鄧艾卻自作主張,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率領萬餘人從懸崖峭壁中偷渡陰平。

(3)搶得頭功。鄧艾能夠偷渡陰平成功,實乃僥倖,因為如果蜀軍稍有防備,魏軍可能就要雞飛蛋打。而更讓司馬昭感到後怕的是,鄧艾全軍覆沒倒不要緊(或許這還是司馬昭所希望的),如果鍾會的十萬大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一旦蜀漢援軍趕到並來個裡應外合,那麼伐蜀之戰就會滿盤皆輸。

更讓司馬昭感到打臉和不滿的是,鄧艾竟然成功滅蜀,搶了頭功。

(4)自作主張。如果說鄧艾偷渡陰平尚屬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範疇,那麼他拿下成都之後的自作主張,則完全犯了大忌。

或許是因為要自保,鄧艾在蜀中大搞“人心工程”:他不但封蜀漢王室以及舊百官為官,而且還擅自任命自己的下屬為蜀中地區的官員。

鄧艾甚至還向朝廷建議:為了下一步滅吳的需要,將他的隴右兵和蜀軍繼續留在蜀地,並且暫緩送劉禪到京師,就地封其為王。

鄧艾這種做法,無異於在蜀亡後,另外打造一個獨立的割據王國。

司馬昭眼看自己的戰略部署在一步步落空,只能授意其親信們誣告鄧艾謀反,直接用“短平快”的方式除掉了他。

為了防止鄧艾手下的關隴軍因不滿而發生內亂,司馬昭隨後又準備親率30萬大軍西征,而事態的發展並不如他想象的那樣惡劣:這一切都隨著鍾會、姜維被殺而塵埃落定。

鄧艾與其子鄧忠被處死後,他其餘的兒子也都被司馬昭誅殺,老婆、孫子們都被流放到了西域。但對於鍾會,司馬昭卻十分寬容,鍾會只有2個侄子被殺,其他親屬皆官爵如故。

鍾會謀反咎由自取,而鄧艾沒有明顯的反叛行為卻遭到更為殘忍的對待,這是為什麼?

歸根結底,司馬昭伐蜀的深層次目的,是在伐蜀的基礎,徹底打掉以鄧艾為首的關隴軍事勢力,以達到司馬氏一家獨大的目的,為其以後的篡位稱帝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