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策臨死前對這個人說 如果孫權不爭氣, 你可以取而代之!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夷陵之戰輸給東吳後,劉備對諸葛亮表示,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劉禪的才能不夠,你可以取而代之。由此,對於劉備來說,授予了孔明取而代之的權力,這無疑是對諸葛亮的最大信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還有一個人說了類似的話,這個人就是被譽為“小霸王”的孫策。在臨死前,孫策對這個人說:如果孫權不爭氣,你可以取而代之!那麼,問題來了,此人是誰呢?

首先,此人就是張昭。提到張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了,也即張昭在東吳的地位,是不遜色於大都督周瑜的。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戰爭不斷,和諸葛亮、諸葛瑾等人類似,張昭也選擇南下避亂。來到揚州後,張昭受到割據江南的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雖然沒有幫助孫策攻城略地,但是,江東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由張昭來處理的。換而言之,就江東的建立,張昭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重傷,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於孫策來說,所傳達的意思和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差不多,也即如果託付的人不爭氣的話,你就可以取而代之。當然,針對孫策這句話是否真心誠意,自然是存在一定爭議的。對此,在筆者看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對於孫策來說,說“取而代之”應該是真心誠意的。在孫策遇刺時,整個江東無疑陷入到內憂外患中。

一方面,在江東之外,還存在曹操、劉表,袁紹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另一方面,在江東內部,孫氏家族的地位還不夠穩固。由此,孫策託孤時的江東,和劉備託孤諸葛亮時蜀漢差不多。在自己的基業可能毀於一旦的背景下,孫策在自己兒子和弟弟孫權之間,選擇了年長的孫權。當然,對於年輕的孫權,在經驗和能力上都和張昭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孫策生前,將張昭稱之為自己的管仲。由此,從確保江東基業的角度出發,孫策和張昭說“你可以取而代之”,很可能是真心誠意的。

最後,在孫策託孤後,張昭率領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赤壁之戰後,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不過,在孫權要設立丞相時,雖然東吳的不少文臣武將都推舉張昭擔任丞相一職,但是,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由此,對於孫策留下的這位老臣,孫權進行了一定的打壓。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自此之後,張昭逐漸遠離東吳朝廷。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張昭聰明的地方,透過急流勇退,以及獲得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