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國藩和普通人一樣笨,是如何完成平民到封疆大吏逆襲的?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最複雜、最富傳奇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漢族平民家庭,靠讀書和科舉走上仕途,十年時間升遷七次,從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做正二品大員、禮部右侍郎,而這只是他仕途生涯中的起點,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曾國藩實現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逆襲。

事實上,這位被後世譽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只是一個比較勤奮的普通人而已,他6歲讀書、8歲能讀四書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27歲中進士。以今天的眼光來看,27歲中進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在27歲之前,曾國藩只是一個七次才考中秀才的笨人。

曾國藩家書中,他曾提到人生中的四個大坎,第一個就是六次考秀才不中,還被主考官當場羞辱。1832年,曾國藩第六次考秀才不中,僅得“佾生”,即考秀才雖未入闈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祭禮樂舞中的編外人員,獲此資格者可在下一次直接參加院試,又被稱作“半個秀才”。這本來也算是好事,但文章被主考官點名批評,公開張貼在外,批評其文理之淺。

讀書人都是要臉面的,被主考官當場批評羞辱,這對於曾國藩來說是極為要命的,換作其他人,很有可能在一激之下走上歪路,比如同時期三次不中秀才的洪秀全。同樣是考秀才不中,曾國藩很快收拾心情,參加了第七次考試,終於考中,次年又中舉,四年後考中進士,入翰林院,而洪秀全卻燒掉儒服,改信“拜上帝會”。陰陽際會,二人人生之路從此不同。

高中進士後,曾國藩仕途一帆風順的同時,又迎來人生的第二大坎。1838年,曾國藩在殿試中獲得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績,拜在“小秦檜”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入翰林院。按規定,只有進士前兩甲才能有此資格,曾國藩是三甲、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屬於破格,後來在十年內連升七級。但是,曾國藩學養並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這就為後來第二坎埋下伏筆。

1850年,在一次皇帝主持的高級別文學研討會上,曾國藩獻上一圖,甚陋。陋到什麼地步呢?曾國藩自述“九卿中人無不冷笑而薄之”,可以說是出了個大洋相。同年道光帝去世,即位的咸豐帝不喜歡穆彰阿,順帶連他一黨都討厭了,包括曾國藩。要知道,曾國藩在十年內七次升遷,其中有穆彰阿很大功勞在內,穆彰阿不得上意,曾國藩也戰戰兢兢。1852年,曾國藩借母親病故為由回鄉丁憂,實則是為躲避政治旋渦。

適逢太平天國起義,從廣西一路殺到兩湖,曾國藩響應朝廷編練鄉勇的號召,在家鄉組建了湘軍,但很快迎來人生中的第三道坎。1854年,太平軍西征,曾國藩調集水陸兩軍防禦,然陸路先敗,水陸後敗,湘軍水勇紛紛潰逃。曾國藩手持帥旗,一手持劍,大喊“過旗者斬”,仍不能止,士兵紛紛繞旗而逃。是役,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羞憤交加,兩次跳水自殺不成,後來逃回長沙。

此戰後,曾國藩銳氣盡失,開始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施一方略制敵於意計之外,以至於太平天國自天京事變後又延續了八年之久。天京事變中,太平天國遭遇重創,楊秀清集團覆滅,韋昌輝身死,石達開出走,曾國藩本應趁此機會迅速進軍,將太平軍一舉殲滅。然而,曾國藩卻在南昌城內閉關自守,毫無作為,次年後又因父親去世回鄉奔喪,錯過了剿滅太平軍的最佳時機。而在曾國藩奔喪期間,湘軍攻克湖口,因湖口之敗被分割為兩部分的湘軍會師,並攻克九江,終於打通了通往長江下游的道路。

事實證明,湘軍沒有曾國藩會發展得更好,此事為諸官吏恥笑,連左宗棠都來信責難他:

老兄對於戰事不敢說有功無過,只能說盡力了,朝廷估計不會怪罪你,但重新啟用你估計沒戲;

老兄重新啟用是否對戰局有利,也不好說;

老兄你為了奔喪,置朝廷命令於不顧,你是不是傻?

後來,曾國藩當然被重新啟用,但上任後就被李秀成、陳秀成等後起之秀打得灰頭土臉,是為第四坎。

縱觀曾國藩一生,幾乎全部是在困頓與挫折中度過的,所遭遇的失敗、嘲笑、糗事甚至比普通人更多,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他的表現堪稱拙劣,與歷代先賢相比確實不值得大書特書,讀書不聰明,做事打仗反應都很慢,不懂得出奇制勝,只知道結硬寨、打呆仗,最後取得鎮壓太平天國勝利也是建立在清王朝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西方列強的插手之上,因此他自我評價“近乎常人”是比較客觀的。

然而,曾國藩卻憑藉鎮壓太平天國、辦洋務獲得晚清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的稱號,不得不令人驚訝,支撐他從庸人到聖人轉變的是自強不息和持之以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