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那些事:萬貴妃比憲宗大17歲,又專橫毒辣,為何獨得寵愛?

讀《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憲宗朱見深獨寵萬貴妃一事,深為不解。萬貴妃原本不過是一侍女,出身低微。明憲宗朱見深兩歲被立為太子時,19歲的萬貞兒,也就是後來的萬貴妃,被孫太后派去做了他的貼身侍女。

19歲的侍女,服侍兩歲的太子,那是兼著侍女、奶媽甚至母親的多重身份。

後來萬貞兒成了皇帝的妃子,雖然年齡大得不像話,卻也不至於說驚世駭俗。封建時代,大戶人家給兒子娶一個年紀大的老婆,能更好地照顧兒子的生活,也不是什麼奇事。

奇就奇在,18歲大婚後的朱見深,竟然撇下年輕貌美的皇后不顧,夜夜與35歲的萬貞兒寢於貞寧宮。這種行為就與正常血氣方剛的男子迥異了。

說起萬貞兒,人生也坎坷。本是山東諸城人,父親是個小吏,因罪戍邊,萬貞兒年僅4歲,便被送進宮中當差使丫頭。

宮廷之中,步步驚心。萬貞兒小小年紀,能活下來,殊為不易。也因此,學會了觀言察色、拍馬奉迎,以及各種陰謀詭計。

公元1465年,明英宗去世,朱見深繼皇位。翌年,萬貞兒產下一皇子。憲宗大喜過望,封萬貞兒為貴妃。可惜此子命薄,不久夭折,此後萬貴妃再無生育。

萬貴妃自己生不了皇子,便使盡各種手段,不許別的妃嬪生皇子,搞得憲宗朱見深差點絕後。

所幸,憲宗偶然寵幸過一個姓紀的宮女,生了一個孩子。這孩子雖生在皇家,卻得不到半點兒呵護寵愛,反而時刻命懸一線。若被萬貴妃發現,斷然難倖免。

萬貴妃雖不是後宮之首,但有皇帝專寵,無人敢攖其鋒。就連皇后,在萬貴妃面前,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萬貴妃過於專橫,幾乎所有宦官、宮女和妃嬪都對她極其反感。

為了保護替皇家儲存血脈,也是人性的光輝閃耀。在後宮眾人的掩護下,這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佑堂,竟然在萬貴妃的眼皮子底下長大,一直沒有被發現。

《明朝那些事兒》關於這段內容的描寫最令我動容:

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

雖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親、吳阿姨、張叔叔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內監宮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長著——至少比他父親倖福。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

對於後宮,我們慣常看到的是爭寵奪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甄嬛傳》《如懿傳》等後宮劇,故事的核心不外乎這些。但在這裡,人們卻放棄了私慾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後宮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憲宗不可能不知道,卻對這個比自己大19歲的女人一再忍讓,直至萬貴妃去世,憲宗也沒拿她怎麼樣。這萬貞兒到底有何魔力?

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中亦曾感嘆道:“自古妃嬪承恩最晚、而最專久者,未有如此。”

或許有這三個原因:

一、明憲宗朱見深對萬貞兒有很深的戀母情結。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在於謙為首的一班臣子擁戴下,朱見深的叔叔朱祁鈺當了皇帝。朱見深失去了父皇的庇護,自己的太子之位隨後也被免掉。

樹倒猢猻散,廢太子朱見深的處境之淒涼可以想象。這時候,唯一陪在他身邊給他以溫暖的,只有萬貞兒,為他擦乾眼角的淚水,哼著歌兒哄他入睡。

人類對自身戀母情結是有負罪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戀母情結的物件也會逐漸被同齡異性取代。但萬貴妃與朱見深特殊處在於,當朱見深初通人事時,萬貞兒的身份,可以親自教他這些。

《紅樓夢》中襲人與寶玉也是如此。在當時,這並不是壞規矩的事。在母愛施予與性啟蒙雙重作用下,朱見深對萬貞兒情感之深沉,可以說堅如磐石了。

二、萬貞兒對朱見深有大恩。

朱見深的人生是有戲劇性的。父親英宗被蒙古人俘虜,迎歸後又被自己的弟弟軟禁。景泰八年,英宗朱祁鎮在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朱見深太子的身份失而復得。

人生幾番起落,世間多少淒涼。唯有萬貞兒始終陪在身邊不離不棄。這份恩情山高海深,朱見深不吝用一生來回報。朱見深是個軟弱的人,卻絕非無知。只因他也是個重情的人,所以對萬貴妃的惡行一忍再忍。

三、萬貞兒極善心計。

能在宮廷鬥爭中生存下來的人,都有兩把刷子。萬貞兒從小被送入後宮,耳濡目染,對宮廷中的明爭暗鬥、兩面三刀等各種手腕權謀,有深刻的領會。如何取得皇帝的信任,如何黑白顛倒、使奸弄壞,無不得心應手。

憲宗雖知萬貴妃在後宮一手遮天,多數情況下卻抓不到有力證據。沒有實錘,加上前述原因,也就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讀史使人明智,看完明憲宗與萬貴妃糾纏不清的情感,對人性的認識,又深入了幾分。大部頭的歷史書,我向來看不下去,但《明朝那些事兒》,卻是我唯一讀完的鴻篇鉅著。

人們都喜愛談論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但真把歷史書擺在他面前,卻又眉頭緊皺,甚至退避三舍。為什麼?

因為,我們看到的歷史著作,通常是這三種模樣:嚴肅史書,晦澀難懂;教科書,內容簡略,平鋪直敘;戲說歷史,面目全非。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創了歷史敘事的第四種方式。

以正史為依據,採用小說的筆法,文中大量加入作者的觀點和人物心理描寫。既還原了歷史,又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有料、好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內心激盪。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在序言中說,“從小愛好歷史,卻覺得嚴肅史書面目可憎,歷史原本可以更好看。”

準備了六個月,又花了三年時間,石悅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也是大眾喜歡的方式,把明史重新講述了一遍。

他不像在講歷史,而是在講故事。輕鬆活潑的敘事方式,即使是小學生也能讀懂。

嚴肅的歷史事件,在他的筆下變得生動有趣,或情感激越;那一個個歷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號,變得有血有肉、感情豐富。

文章中的宮廷爭鬥、政治權謀,更是被寫得跌宕起伏,讀來令人慾罷不能。

對於明朝的歷史,讀者常常感到疑惑:

明朝極盛時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何敗於小小的草原民族?

是皇帝無能、宦官當權,還亡於黨爭?

如果當年崇禎不殺袁崇煥,歷史是否會改寫?如果闖王不激怒吳三桂,清兵是否永遠不能入關?

鄭和七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師夷長技”,帶回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

……

《明朝那些事兒》以別樣的方式說歷史,為我們還原了簡單結論背後複雜的原因,向我們展示了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無奈。

讓我們拂開層層迷霧,看清了那個不一樣的時代,看到了個人力量在時代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讀書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人性的認識更全面,對世事的洞察更深刻,對歷史的瞭解更客觀。

感謝石悅,感謝他的生花妙筆,讓我們能以如此輕鬆的姿態,投入地閱讀一段厚重的歷史,並收穫滿滿。

《明朝那些事兒(最新增補版套裝共9冊)》已經問世,新版做了百餘處的修訂,近八十歲高齡的明史專家毛佩奇老先生親自審定,建議閱讀收藏。作為禮品贈送給朋友(或者孩子)也非常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