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你以為當皇帝很自在?別天真了

擁有最高權力的皇帝,是不是最自由的人?

皇帝,一國之首,受命於天。在普通人眼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握有天下最大的權力,享受天下最好的生活。生來就含著金湯匙,不必努力就能位登九五。大殿上一坐,萬千子民俯首稱臣,一聲令下,無敢不從。何等威風!

世人一生追求的權力、聲望、財富,皇帝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所以皇帝的生活成了很多人的嚮往。

可殊不知,皇帝的生活也並不自在,因為皇位本身就是一種限制。

皇帝最重要的職責是什麼?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過:皇帝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皇帝的威嚴建立在禮教制度之上。有禮教制度才有尊卑觀念,才有地位等級的區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來自於禮教,那也必將受制於禮教。

禮教制度最原始的作用,是為了區分等級。說具體點,“禮”就是為高階人群制定的,用禮教界定不同圈層的行為。地位越高,禮數越多,言行舉止不能率性而為,否則“有失體統”。

作為一國之首,自然有一套專屬於皇帝的行為準則,這套準則是既定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如果皇帝打破這套規矩,就會被認為“失德”,面臨被替代的風險。

除了無形的禮教制度,還有專門指正皇帝行為的官員——諫官。諫官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監督皇帝的言語、行為、不當決策,一旦有過失就會直言進諫。

皇帝想做的事逾越了規矩,一定會有人出面阻攔。如果皇帝的行為得不到支援,通常只能選擇放棄。若皇帝一意孤行,又壓制不下反對的聲音,就會出現各種極端的反對方式,阻止有違禮教的行為發生。

這也說明,真正讓人們感到敬畏的,是皇帝威嚴背後的禮教制度,而非皇帝本人。

所以,皇帝大都不喜歡諫官,甚至對他們感到“畏懼”。

比如唐朝的名臣魏徵。《隋唐嘉話》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得到一隻極為俊異的鷂鷹,私下裡放在手臂上賞玩。這時魏徵有事來奏,太宗害怕魏徵說他玩物喪志,趕緊把鷂鷹藏在懷裡。不巧,魏徵看到了太宗的小動作,就故意說了很久。太宗著急,但是又不敢把鷂鷹拿出來,就這樣把鷂鷹捂死了。

唐太宗真的怕魏徵嗎?不,他怕的是魏徵口中的“金玉良言”,這些規勸太對了,對到太宗必須聽從,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果一切行為都被規矩主導,那規格再高的吃喝玩樂,也難落得自在。

這麼說來,當皇帝還有什麼意思?

其實皇帝當得舒服與否,與皇帝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歷史上的皇帝特別多,有出色的,有平庸的,也有非常不稱職的。但總的來看,但凡是過得比較滋潤的,性格上大多比較強勢。

他們可以無視“禮數”帶來的束縛,言行舉止隨心所欲;可以不顧大臣的看法,我行我素。只要能在氣勢上能壓得住文武百官,無論是以德服人還是以威服人,總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為準則。

反觀那些性格弱懦的皇帝,則很容易受大臣的控制。尤其是年幼繼位的,身邊還有一個強硬的輔臣。不管是東漢時期的那些小皇帝,還是明朝的萬曆,清朝的順治、光緒、宣統,他們雖然有至高的地位、極好的物質生活,可是依然很憋屈。

有句話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皇帝的物質享受天下無二,可他們同樣要承受這個身份帶來的精神壓力。他們要和當時天底下最有權勢、最精明的人打交道,受天底下最大的誘惑,決策著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要有強勢的性格,還要有出眾的能力,否則只有任人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