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九品中正制的由來:曹魏對士族的妥協,淪為門閥世家的工具

士族門閥勢力的崛起從東漢中後期就有了,而在桓帝、靈帝時,門閥已經幾乎壟斷了察舉制。東漢順帝規定舉孝廉的年紀必然要滿40歲,但是僅僅過了三四十年,由於世家對制度的腐蝕,已經不成樣子了,比如曹操舉孝廉的時候不到20歲。世家大族這個問題,不光是曹魏蜀漢東吳從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需要士族的支援,同樣也不得不制衡士族。士族這個東西就如財閥,消滅不掉每朝每代都有。要說世家大族,統治者才是最大的世家大族。

再說九品中正制,不完全是曹氏向門閥妥協的產物。在當時看來地方豪控制了地方選人權,而中正制的出現則將選官權收回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就九品中正制從設計理念上,也是延續了曹操唯才是舉的意志,為底層為寒門士人開了口子的,家世只是它考察的三個方面中的一個,比如鄧艾就是走的察舉這條曾被門閥壟斷的口子上來的。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好的,再說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是完美的,它的出現也只是順應歷史的發展。

九品有九品的弊病,並不是察舉制的升級,而是走了另一個方向,相比來說,察舉制博而不嚴,九品專而不精,西晉前期興起過反對九品法的風潮。而推重察舉,說九品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衛瓘、司馬亮等甚至請盡除九品中正之制,實際上九品法造成的閉塞比察舉制更加嚴重,被說是臺閣選舉,徒塞耳目而已。

中正制施行如何和地方官吏的權利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地方官吏該怎麼選吏還是怎麼選吏,該有哪些權力還是有哪些權力,無論是察舉還是九品,只要入郎選,最終都是臺閣選舉,哪個都不是地方私授,九品法是搶奪話語權,他的目的就是在解決閉塞,實際上就是閉塞更嚴重了,這是針對於察舉的進步嗎?漢末察舉制所顯的弊病本身就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施行的問題,然而九品法的施行一樣問題很大,從制度上來說和察舉制就是各有所長,從施行上來說,兩者都偏離了軌道,然而後者偏離速度是前者數倍。

曹操開始的九品制,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應該和後世被士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有本質區別。唯才是舉,是一直的人才選拔原則,但沒有具體方案就沒有實際意義。九品中正制是選拔人才的具體方案,方便的舉薦人才,在當時和舉孝廉來說應該是比較先進的,至於後來被士族大家壟斷,沒辦法,什麼都有歷史侷限性。

九品官人法的選人方式有考察家世一條(薄世)。這一條就要求被考察者的先輩有做官的所謂(累閥閱),以此才在程式上確立士族能夠形成。而九品官人法未確立,雖袁門四世三公,聲望巨大,但也沒法直接轉化為政治優勢(注意直接倆字)。

曹家和司馬家都要篡位,天下士林本身是認同漢朝的天命的,而且察舉制也是一種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權的平衡。可以說漢朝四百年裡劉姓皇族和士族已經達成了權力分配的默契。但是曹家和司馬家要篡位,就必須想辦法把權力集中在自己的班子手裡,這時候就顧不得什麼資訊效率的問題。被選舉的人要服從最高統治者以及代表最高統治者的主選官的意志,這就夠了。與其說魏晉選舉制度是太放任貴族,不如說是權力過於集中導致核心政治集團對權力的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