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仿照諸葛亮而設定的軍師,"吳用"為何會得到"奸猾"的評價?

關於“智多星”吳用,無論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金聖嘆,還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小說家張恨水,都給出了“奸猾”的評價,甚至認為他和宋江無非便是“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差別而已。

實際上,吳用這個人物在《水滸傳》當中的塑造並不算很成功,這在與宋江、林沖、武松等主要人物對比來看顯得尤為明顯。

他作為梁山的智囊核心,顯然是不合格的。

作為“軍師”,對外無能,對內陰狠

讀者可以很明顯地對比出來,“吳用”所對標的其實是“三國”故事裡的“諸葛亮”一角。

吳用原本只不過是一個村裡的私塾先生,但卻綽號“智多星”,號“加亮”,這個“亮”其實是暗指“諸葛亮”。可見他是有點志氣的人物,認為自身的能耐可以比肩“諸葛亮”,早晚也能出相入將,成就一番偉業。

但實際上,在諸多“水滸”的故事中,“吳用”這個名字也是後來加進去的。

《宣和遺事》當中也只提到一個“吳加亮”的人物,還有其他一些“水滸”故事的典籍裡也只是稱其“吳學究”,成型的《水滸傳》裡經常使用“加亮先生”和“吳學究”來代指吳用,可見其原型的由來。

那麼,後來之所以會多出一個“吳用”的名字,說不準也是因為“無用”的諧音,這也比較符合這個人物在書中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反諷”。即“吳用”是真“無用”。

吳用對外的計策比較幼稚,甚至還經常失敗。

在《水滸傳》中,他謀劃的第一齣計策就是“智取生辰綱”,但這個計策說實話看不到什麼技術含量。

一來這些“生辰綱”並不是獨一份,往年也有,也被劫過,說明難度並不是很大;二來生辰綱的資訊也是劉唐等人提供的,和吳用並沒有太多關係。

唯一算得上亮點的,大概就是如何將蒙汗藥放置在酒水中了,而具體操作也和吳用沒有關係。

但是,從這件事情的後續來看,吳用並沒有處理好,他既沒有想到如何“銷贓”,也沒有考慮到事情敗露之後的對策。

所以,一同聚義的白勝被抓時無人救援,上演了一出“塑膠兄弟情”;晁蓋等人也是僥倖遇到宋江報信、雷橫等人放水,才得以逃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顯然是“軍師”吳用的失誤。

還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失誤”,就是謀劃救援在潯陽樓裡題反詩的宋江。

吳用進行了非常多的謀算,甚至為此還把能模仿字跡、印章的蕭讓、金大堅“請”到了梁山,但最後竟然犯了致命的錯誤,沒有考慮到蔡九知府和蔡京的關係,蓋錯了印章。正是這一小細節考慮不周,最終還得靠眾人犯險劫法場。

之所以說是因為吳用“考慮不周”,是因為他後知後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見他不是完全不懂其中的問題。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在行軍打仗時候的誤判,導致梁山損兵折將。

總而言之,吳用對外的計謀在整個故事當中要麼不甚出彩,要麼不能成功,和“智多星”、“加亮”的名號並不匹配。

但是,吳用在“邀請”兄弟上梁山的時候,算計施展得卻是“如魚得水”。

比如宋江“怒殺閻婆惜”一事,其導火索還是晁蓋等人送給宋江的“金子”和書信。可問題是,宋江根本就不缺錢,這包金子和書信除了作為宋江勾結賊寇的證據之外,沒有任何的價值。

如果說晁蓋、“三阮”、劉唐等是粗人,尚且察覺不到這種行為的不妥,那麼吳用呢?若不是真的蠢笨,那就是故意設下的圈套了。

類似的事情吳用都沒少做。

用言語激化林沖和王倫之間的矛盾,導致“火併”事件爆發,最終奪得梁山基業;靠偷雞摸狗的方式騙金槍手徐寧等人上山;甚至還設計害得盧俊義、秦明等兄弟家破人亡,不得已只能落草為寇。

吳用在坑自己人這一方面,所設計謀都異常陰狠,因此而喪命的人也多是自己“兄弟”的至親。

如果仔細羅列出吳用的“計謀”之後就會發現,他在“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的表現上有很明顯的差異,算計自己人的成功率非常高。

所以明朝李贄說他:

一味權謀,全身奸詐,佛性到此,澌滅殆盡。

這個評語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那麼,“吳用”為何又會給人一種“智慧化身”的錯覺呢?

吳用的侷限性被梁山眾人的智慧所掩蓋

不可否認的是,吳用在綠林中的聲望還是比較高的,但這個“高”實際上是藉助了梁山的力量。

吳用在梁山前期的發展中比較另類,一個書生的身份使他獲得了“軍師”的地位。雖然這個“軍師”名不副實,但並不影響其名聲的傳播。

像“曾頭市”發出的檄文中只提到了三位梁山好漢:晁蓋、宋江和吳用,看似對這三個人格外重視,但實際上只不過是人們的思維慣性而已,對前三甲的印象更為深刻罷了。

後來晁蓋陣亡,盧俊義上山,吳用依然坐著第三把交椅,自然就給人一種“能力穩重”的錯覺。

這就極容易讓人忽略吳用的真正身份,他只不過是一個沒什麼功名的鄉野秀才罷了,這樣的人物多得很,梁山最開始的主人王倫,人稱“白衣秀士”,也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身份。

雖然說“英雄不問出處”,但從吳用的表現來看,其出身和經歷明顯使得他的眼界和見識都不足,這才出現了“顧首不顧尾”的生辰綱事件,也讓他過於看重蔡京的身份,而忘了即使位高權重的人在“家書”的創作上也會很隨意。

那麼,梁山為何能在多次鬥爭中取得勝利呢?這依靠的是其複雜的人員構成。

梁山主要以“劫掠”為謀生手段,其人員構成與發展的模式是非常匹配的。在這個團體裡具有話語權的人往往都是受過一定教育或者訓練的人,他們可以算作當時社會的精英人士。

梁山對外作戰的次數很多,小的戰鬥像曾頭市、祝家莊,大一點的如攻打高唐州,最大的就是徵遼和徵方臘了。

可這些戰爭中,吳用的作用其實並不是很大,即使作為“軍師”也沒有運籌帷幄的表現,甚至真正的策略、指揮還是靠宋江等人來完成的。

而退一步講,林沖、索超、董平、關勝、呼延灼、秦明、徐寧、花榮等人都是沙場悍將,武松、魯智深、黃信、孫立等人都曾擔任武職,就是連丟了生辰綱的楊志也是將門子弟,他們的軍事素養本就不低,都具有指揮戰役的能力。

那麼這樣來說,梁山對外戰爭的勝利其實更多的還是依靠這些人的群策群力,吳用在其中的直接指揮不僅少見,成功率也不高。

吳用真正的智慧其實就像金聖嘆所說的那般,他懂得藉助群體的力量,讓多數人將其當做“自己人”。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藉助團體的力量,吳用等成為了梁山的主人,林沖、宋萬等人在後續的情節裡有明顯的邊緣化趨向。

可是,等到越來越多的人隨著宋江投奔到梁山之後,另一個團體逐漸壯大,吳用又成功地融入了宋江的團隊中,得到了梁山裡大多數人的支援。

最為精彩的是,當宋江表露出要“招安”的意願時,吳用雖然沒有明確地公開表態,但卻依然站在了宋江的身邊。

這是因為梁山上很多人的落草都是被逼無奈的,並非他們本意,“招安”一事必然會得到這些骨幹的支援。但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是公然反對招安的,吳用對他們多次表示“認同”,而怨懟都由宋江來承擔了。

吳用既得到了梁山骨幹中“招安派”的認同,又沒有得罪少數反對招安的兄弟,這也是他“奸猾”的表現。

但需要考慮的是,“水滸”故事從諸多片段到逐漸成書,人物的塑造受到了很多因素的侷限。

以小說完整性的角度來說,吳用的形象應該是一個比較正面的核心智囊,只不過在整合諸多情節片段的時候,各類情節綜合起來就給人以“奸猾”的觀感。

這或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分歧,也是“吳用”這一人物在塑造上的瑕疵。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待曉兒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