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漢初有“三傑”,明初亦有“三傑”,他們的結局分別如何?

一、漢初有“三傑”之一的張良,明初亦有“三傑”之一的劉基

劉邦說: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子房即張良,張良輔助劉邦出謀劃策,謀略深遠,鴻門宴助劉邦化險為夷,遷關中穩固大漢江山,扶太子請商山四皓,功成後及時隱退修身。

對應明初的

劉基

,也是一位通曉經史、經天緯地、滿腹韜略的能人,世傳“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

在陳友諒揮師進攻朱元璋的應天時,絕大多數的人建議朱元璋遷都以避其鋒芒,只有劉基以死勸諫“誘敵入伏,伺隙擊之,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朱元璋才下定決心打敗了陳友諒。

後來在爭論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時,劉基又一次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朱元璋在劉基的建議下“移師湖口”,以20萬人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相持一個多月,最終打敗陳友諒,收復了長江上游大片領土。

在分封功臣時,朱元璋封了6公28侯,而劉基僅被封了個

誠意伯

,俸祿差了李善長的10倍還多。劉基深知,像他這樣聰明的人朱元璋是不會留在身邊委以重任的,所以他不久就遠離政治,辭官歸鄉。

但劉基最終還是難逃厄運,洪武八年(1375年),65歲的劉基被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帶御醫開藥,劉基服後不久,病情愈加沉重,溘然長逝。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

“吾之子房”

,明武宗時贈其為太師,明世宗時配享太廟。民間有諺語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二、漢初有“三傑”之一的蕭何,明初亦有“三傑”之一的李善長

從蕭何支援劉邦起義開始,他薦韓信,治關中,搞後勤,做安撫,一直到最後,都是劉邦最堅實的後盾。故而劉邦說:

“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而李善長在跟隨朱元璋後,所做的工作也基本和蕭何差不多。建立大明後,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左丞相,位居六公之首,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朱元璋說李善長:

“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然而李善長的結局卻不如蕭何。蕭何位居首功之臣,身為相國,事事卻小心謹慎,他摺疊自汙名節打消劉邦猜疑之心,輔助惠帝奉行黃老之術,65歲病逝善終;李善長卻居功自傲,77歲歸家了還受“胡案”牽連,全家七十餘人被誅殺,結局何其慘也!

三、漢初有“三傑”之一的韓信,明初亦有“三傑”之一的徐達

劉邦說: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的確,在打仗這一方面,韓信無愧是劉邦陣營中最善戰的將軍,沒有之一。

但功高蓋主的結局往往並不好,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人還好,畢竟手無縛雞之力,武將就不得不防了,手握兵符,位高權重,振臂一呼,改朝換代。

所以劉邦能容蕭何,能留張良,但不能忍韓信,而偏偏韓信又留戀功名,放不下利祿,因此到最後的結局是被秘密處死於長樂宮的鐘室,還誅了三族,時年36歲。

相對於韓信,明初第一大將

徐達

就好多了。

徐達和朱元璋是同鄉,又是好友,更是兒女親家(徐達的女兒嫁給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徐達為朱元璋南征北戰,掃平了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推翻元統治,朱元璋封其為魏國公,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

徐達勝不驕,不結黨,為人謹慎,治軍有方,被朱元璋譽為守護大明江山的“萬里長城”。朱元璋可以不相信別人,但他始終相信徐達的忠心。徐達病重時,朱元璋不僅四處為其尋求名醫,還專門為其禱告祭祀,以求神靈護佑。

洪武十八年(1385年),54歲的徐達因背疽病重而死,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諡號武寧,配享太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