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壽命大概多長劉伯溫遇順即止,朱元璋最後理會錯了意思!

明朝壽命大概多長?劉伯溫:遇順即止,朱元璋聽後很開心

每一個朝代的興起,都伴隨著一個朝代的滅亡,就像在一個現實的,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只有強者才能存活下來,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一個王朝的滅亡也並不是代表這個朝代的統治者不夠優秀,只是因為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意味著社會大變革,所以說,每個朝代的興亡都是自然而然的,自有它的命數,但是就有皇帝對自己國家的興亡保持好奇。

劉伯溫我們都知道,名叫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朱元璋的認知裡,劉伯溫是他麾下最聰明的人了,在老百姓眼裡,劉伯溫的才學和謀略與諸葛亮相差無幾,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可見,此人的確是才華橫溢之人,聽聞他在元末之時跟隨了朱元璋,為朱元璋深謀遠慮,立下汗馬功勞,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所以說,劉伯溫算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了。劉伯溫在明朝享有盛名,在日常輔佐朝政之時也為朱元璋解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有關於政治的,當然,也有別的問題,而劉伯溫總能或多或少的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每每這個時候,朱元璋總是茅塞頓開。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問劉伯溫:“君以為明之壽幾何?”,作為一個帝王對自己的王朝的存活壽命總是保持好奇,這很正常,但是回答問題的人就很難回答了,若是說假話,他自己也過意不去,若是說真話,可能自己的小命不保。朱元璋見他遲遲不答,就明確表示自己想聽真話,如果他說出來便可保他平安,劉伯溫便放心大膽的說:“遇順即止。”

聽完這句話,朱元璋跟丈二的和尚一樣,摸不清頭腦,一時間搞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經過仔細琢磨,將順拆為了三百八三個字,所以他解密為380年,他心裡暗暗開心,對比於前朝,這個時間已經算是長的了,但其實他並不知道,“遇順即止”的順並不是三百八十年的意思,而是“大順王朝”的順,大順王朝的建立標誌著明朝的衰亡,所以說,朱元璋理解錯了,白高興一場。

那麼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他是個怎樣的人物呢?李自成出生於明末,自小家裡生活拮据,家境貧寒,對老百姓所處狀況深有感受,長大後的李自成俠肝義膽,是當時農民起義軍的一員,李自成在征戰中勇敢,有謀略,所以當時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李闖王”,後來,李自成在河南難民區招募了幾十萬的大軍,浩浩蕩蕩,經過五年征戰,李自成在今陝西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率領大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殺,明朝結束。

其實,李自成原本沒想要取代崇禎帝,攻取全國政權,他只想裂土為王,當自己的西北王,而且在大軍攻臨北京城下時,他還和崇禎談條件,如果崇禎答應了他的條件,他就撤離北京,因為他並不想改朝換代,將北方與中原這個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這樣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他始終認為稱帝沒有當個西北王來的安穩,所以崇禎帝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總是會答應的,但是最後崇禎帝死要面子,錯失良機,沒有抓住機會養精蓄銳,最後毀了明朝。

千萬不要以為一個朝代的衰亡都是因為末代皇帝的無能,其實不然,明末的崇禎皇帝並不是那種驕奢淫逸、昏庸無道的君主,相反,他勤於政事,務實踏實,總的來說,他算是一個想搞好朝政且提倡節儉的好皇帝,但是之前的幾代皇帝都是荒誕誤國,吃喝玩樂的表現,致使國庫虧空,外強中乾,國家已經是殘體了,等到了崇禎這一代,明朝差不多是無藥可救了。

當時的明朝吏治腐敗,宦官當道,國家政權旁落,社會矛盾問題日益凸顯,社會動亂不安,就算是崇禎有天大的本事,明朝存活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各地的起義軍成群結隊,起起伏伏,災民因為流離失所,對於起義軍造反一呼百應,起義軍架勢很大,尤其是“李闖王”領導的起義軍,勢如破竹,直逼北京,這時的崇禎想力挽狂瀾,已經是力不從心,最後上吊自殺而亡。

崇禎之死不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明朝的悲劇,朱元璋怎麼也沒想到此順非彼順吧。所以你對明朝滅亡有什麼想法呢?小編在評論區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