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請出場,鎮館之寶——賈湖骨笛,留存9000年遠古初音

漯河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通體呈黃棕色。

漯河市博物館第一展廳“汝潁晨曦”

漯河市博物館

□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劉廣超 姚程 文 漯河市博物館供圖

沙澧東流碧,螺灣匯雙河。鍾靈毓秀的中原小城漯河,是一座流淌著千年古韻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先民在這裡定居生活,位於舞陽縣的賈湖遺址,是距今9000—7500年前人類文化的優秀代表,去年入選了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它見證著沙澧大地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

距今8000多年的刻畫符號,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寶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數“國寶”七音骨笛,它將中國音樂文化史整整向前推進了3000年。

鶴骨製成比現代笛子小巧

走進漯河市博物館,在第一展廳“汝潁晨曦”,漯河的史前文明在這裡徐徐展開,賈湖骨笛作為“鎮館之寶”,被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漯河市博物館內的這支賈湖骨笛,通體呈黃棕色,長23釐米,磨製精細,儲存完好,音孔在骨管彎曲的一側均勻地排成一列,每個孔中心都有一處刻痕,是用來鑽孔的標記。音孔一側有刮削的痕跡,這也是出土的所有骨笛中唯一一隻刮削之後再鑽孔的骨笛。

“賈湖骨笛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據專家介紹,出土的賈湖骨笛保留了原有的鶴骨造型,僅僅被截去了關節部位,整體造型為兩頭稍翹中間凹的弧形,線條流暢,比起現代笛子要小巧很多。

首次發現,緣於一個意外

賈湖遺址的發現,還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1961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幹朱幟下放賈湖村勞動時,發現60釐米下的土層很獨特,不時會有灰土、陶片、動物骨骼等出現,他意識到這地下極有可能存在一處年代久遠的遺址。1978年夏天,賈湖村的小學師生在護村堤下開荒種地,無意中發現了一些石鏟、陶壺等器物,這更加印證了朱幟心中的猜想。

後來,省考古專家周到及趙世剛得知訊息後,專程來到舞陽賈湖考察,確認了賈湖遺址的性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1983年—1987年,省文物研究所對賈湖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發掘面積2600多平方米,發現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個。正是在1986年3—6月進行的第4次考古發掘中,首次出土了驚豔於世的骨笛——3支儲存相對完好的七孔骨笛。

當時還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張居中教授,主持了這次發掘工作。據其回憶,首次發掘出“骨管”時,他們尚不清楚這類器物到底是不是樂器。後來,經過多方專家鑑定,認定其為一種吹奏樂器,被稱為“骨笛”。1987年12月,河南省文化廳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距今9000年的骨笛,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黃翔鵬先生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出土30多支改寫中國音樂起源

據專家研究,賈湖骨笛長度在17—24釐米之間,鑽孔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分佈在管身的同一側,有2孔、5孔、6孔、7孔和8孔之分,多數為7孔,從1983年至今的8次考古發掘中,共有30多支骨笛先後出土。

經測音,賈湖骨笛能發出6聲或7聲音階,其距今9000—7800年,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的音樂及樂器的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還改寫了我國音樂發展史甚至中華文明史。張居中教授曾表示,中國最早的農民,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優秀的音樂家。

近年來,漯河市和舞陽縣不斷加強賈湖遺址保護。目前,該縣正以賈湖遺址入選“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契機,持續加大賈湖文化保護開發力度,推進賈湖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配套建設樂器博物館、酒文化博物館,舉辦好賈湖國際音樂節,持續叫響賈湖“根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