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南唐滅亡全怪李煜?攤上個坑兒子的爹他能怎麼辦 這鍋背定了

李煜是亡國之君,後人評價李煜,往往責備他只會填詞作詩,不會治國理政。而事實上跟很多朝代傳到末朝之時,已經積重難返,挽救不及的情形一樣。南唐自李昪鳩佔鵲巢,建立南唐後,只傳到第二代李璟手中,就成功讓王朝顯露敗像。

李煜他爹當然不是故意要坑他,畢竟亡國這種事,誰都不想的,但是南唐確實在他手中丟失大半國土,造成嚴重財政困難。

李璟即位之初,在有著徐溫、李昪兩代積累,又跨據江淮三十餘州,擁魚鹽之利情況下,南唐其實十分富強。但等到了李煜接手時的南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國庫幾近破產。

造成南唐財政困境的原因有三:

一是李璟在位期間,南唐不斷用兵,耗盡了前代的積蓄。首先在945年趁閔國內亂,出兵攻打,雖然成功滅亡了閔國,但在(947)年三月,南唐軍在清繳殘餘勢力時,在福州城外大敗,死傷兩萬餘人,國力大傷。其次與951年,又是趁西邊鄰居南楚內亂之時,派兵攻打,雖一舉滅亡南楚,但次年又被楚將劉言反攻。

過了四年後的公元955年,李璟對上了柴榮,南唐與後周進行了三次大戰,損兵折將外,最終割讓淮南全部14州60縣,22。6萬戶人口。同時,南唐自去帝號,只稱江南國主。江淮本來就是富庶之地,在唐朝時是最重要的財源,曾在安史之亂後力撐唐王朝達百年之久。這一地方的丟失,使南唐痛失煮鹽厚利,不僅直接被砍去了財政一大來源外,從此還不得不花巨資向後周買鹽,鹽業成為後周政權牢牢節制南唐的一個經濟籌碼。

二是戰敗後的納貢,958年向後周稱臣時,李璟就以勞軍的名義,向柴榮送上銀、絹、錢、茶、谷共百萬,此後每年向後周貢銀10萬緡、絹10萬匹、錢10萬貫、茶葉50萬斤、米糧10萬石。李煜繼位後深知南唐實力,只能繼續給已經取代後周的趙匡胤瘋刷禮物。李煜剛登基時,給趙匡胤貢去了金2000兩、銀20000兩、紗羅繒彩三萬匹。到後來只要北宋有啥高興事,南唐都要向北宋納財物表示祝賀,所貢財物的數量之巨大也是讓人瞠目結舌的。

鉅額歲貢帶來的影響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導致國內銅錢大量外流,結果就是引發了空前嚴重的錢荒,接著商業出現困難,最後就是稅收大幅減少,南唐金融危機爆發,財政雪上加霜。

三是天災人禍不斷,李璟在位的公元954年金陵發生大火,燒了一個多月,南唐府庫損失慘重。第二年,全境發生大饑荒,進一步削弱了南唐的力量。

公元961年,李煜接手的南唐,猶如一位重病後還在不斷失血之人。以半壁江山,承受此前數倍的財政負擔,國庫岌岌可危,朝野上下充斥著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氛。

面對艱難國事和納貢導致的財政困難,李煜開始進行改革。

李煜自己是不捨得那紙醉金迷的文青生活,於是首先祭起了加稅的大棒,於是產生了名目繁多的苛稅。據北宋學者邵伯溫所撰筆記《邵氏聞見錄》 記載:“李國主國用不足,民間鵝生雙子、柳條結絮皆稅之。”宋人曾敏行撰的《獨醒雜誌》中所記“煜在位時,縱侈無度,故增賦至是。”

有次李煜率文武大臣到民間體察民情,來到久旱無雨的田間地頭時,問道“為什麼外地都下了雨,偏偏京城不下呢?”文官王崇古回道“雨不敢下到京城裡來。”李煜問原因,王崇古回答道:“因為它怕被徵稅。”

加稅這一招無疑是飲鴆止渴。

大臣潘佑為李煜開出的良方,搞均田改革,農業社會財富均來源於土地,解決好這個問題,財政自然好轉。潘佑保舉李平掌管司農寺,恢復井田制,創設民籍和牛籍,試圖從地主手裡將此前兼併的土地進行再分配,這一改革嚴重觸犯了南唐境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激烈抵制與反對,百姓也多為不便,改革遂以失敗告終,最終李煜只能選擇維護江南士族利益,將潘李二人收監,導致二人先後自盡。

搞土地改革之路行不通,李煜又任用韓熙載搞貨幣改革,下令大量鑄造鐵錢,以代替銅錢流通。結果就是在脫離了鐵和銅的價值下,鐵錢大幅貶值,弄得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錢荒更加嚴重,人民更是怨聲載道。

兩次改革均已失敗告終,折騰來折騰去,使得南唐財政困境愈陷愈深。李煜本身又缺乏治國才能和馭臣之道,南唐政治鬥爭的殘酷更加促使他選擇逃避現實,一心向文。

我們反觀中原後周的柴榮,他在位五年有餘,大刀闊斧地改革,整頓軍事,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熔佛鑄幣,均定田賦,為北宋的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篤信佛教的李煜,幹不出毀佛的事兒。

南唐在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國破家亡是註定的命運結局。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彈盡糧絕的李煜開啟城門,打著哆嗦肉袒出降。存在了39年的南唐,就此亡國。

綜上,南唐滅亡,李煜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的父親才是摧毀南唐的罪魁禍首,南唐之亡實在不能全歸罪於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