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史為何會給朱允炆那麼高的評價?他哪些方面比朱棣強

建文四年六月,朱允炆與朱棣這對叔侄的最後對決進入了讀秒時刻。乙丑日,南京城破,朱允炆萬念俱灰,在奉先殿縱火自盡。這也意味著建立了整整四年的建文王朝,從此徹底灰飛煙滅。

(朱允炆劇照)

朱允炆在這場叔侄之間的生死搏殺中,佔盡優勢,卻被對手逆風翻盤。幾乎輸掉了所有應該贏下的關鍵之戰,表現的乏善可陳。這一點,歷來為後人所詬病。

不過,弔詭的是,三百三十多年後,滿清重臣張廷玉卻在主修的《明史》中說建文帝朱允炆天資仁厚,親賢好學,又能輕刑減賦,革弊惠民,是個好皇帝。最後,他還用“懿哉”兩個字,在《明史。恭閔帝本紀》中高度評價了朱允炆。

(朱允炆劇照)

懿是德行美好的意思,哉是語氣助詞,這兩個字用在皇帝身上,是極高的評價。那麼,張廷玉主修的正史中為何會對朱允炆有這麼高的評價呢?

★純孝寬仁,心懷天下蒼生,朱元璋對他的滿意度遠高於朱棣

朱允炆的父親是朱元璋太子朱標。朱標仁慈厚道,眼界開闊又多擔當,在群臣中頗有威望,也是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不過,天不遂人願,朱標體弱多病,加上頗多操勞,僅僅活了三十七歲就不幸英年早逝了。

有了朱標的珠玉在前,朱元璋再看自己的那幫兒子們時,就都不那麼順眼了。四子朱棣雖然也頗有幾分朱元璋英明神武的氣度。但因其好爭強鬥狠,並非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儲君人選。

(朱元璋劇照)

兒子輩中沒有合意人選,朱元璋將目光轉向了孫子輩,這時恭謹孝順的朱允炆開始進入朱元璋視野。

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個兒子,其兄朱雄英早逝,只有十四歲的朱允炆算是朱標最大的兒子了。

受朱標的言傳身教,朱允炆自幼便聰明好學、孝友仁厚,言行做派與朱標頗有幾分相似。

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居喪毀瘠”,也就是悲傷過度而顯得身體虛弱的樣子。這讓老年喪子,深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的朱元璋,稍感慰籍。

他撫著哀慟不已的朱允炆的後背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言語之間大有慈愛之意。

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朱元璋便已認定,這個文雅瘦弱的年輕人,應該就是自己屢尋不獲的合適繼承人了。

朱元璋做事向來獨斷專行,此事當然沒有和兒子們商量的必要。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當然,朱允炆也沒有辜負做朱元璋的期望。做皇太孫期間,他主動向朱元璋申請,參考禮經以及歷朝歷代的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判決畸重者,前後足有七十三條之多。這一行為為他贏得了“寬仁”美譽,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稱頌,同時也讓朱元璋倍感臉上有光。

朱元璋認為,要想讓大明千秋萬世地傳承下去,自己的繼任者必須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守成之君。

朱標的英年早逝,曾讓朱元璋心灰意冷。他曾以為自己再也找不到能像自己長子那樣千妥萬當的繼承人了。

但朱允炆的出現卻又讓他重新燃起的希望,也許這個恭謹瘦弱的年輕人,能夠繼承其父的遺志,帶領大明走向千秋萬世。

朱允炆此時的表現,完美無瑕。他純孝寬仁,心懷天下蒼生,完全符合傳統儒家對帝王道德規範的預期。朱元璋對他的滿意度,遠高於朱棣。

(朱允炆劇照)

在這個問題上,三百三十多年後的張廷玉與朱元璋的看法其實是一致的,這也是他為朱允炆高度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然而,朱元璋卻無法預知,正是他的這一次決定,埋下了大明朝日後骨肉相殘,同室操戈,大殺伐,大征戰的禍根。

★改革弊政,輕刑減賦,減輕百姓負擔,受擁戴程度超過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操勞一生,折騰不止的朱元璋病逝。在此之前,他曾癲狂般地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宿將,屠刀所及,朝堂幾乎為之一空。

做完這一切,確認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威脅朱允炆的順利繼位後,朱元璋終於放心地閉上了自己的雙眼,從此一瞑不視。

朱允炆在朝臣的擁戴下,繼承皇位,登基為君。這一訊息似乎並沒激起手握重兵的諸王的多少反彈。

雖然他們對朱允炆這後生小子的上位,大多持不以為然態度。在朱元璋的絕對權威下的震懾下,他們早已習慣了服從。

(朱允炆劇照)

初步穩定了形勢後,朱允炆開始按照自己想法,處理國政。撮其大略應該有:

其一,下詔求賢,讓文武官員五品以上以及各地州縣主官,舉薦人才以及隱逸在山野的高潔之士,如果被舉薦人不稱職,則舉薦人要被處分,以承擔責任。

其二,改革行政區劃,裁革冗員,解除諸王軍權,改革內外大小官制。

其三,下詔宣佈實行寬大政策,赦免有罪之人,釋放因罪被充軍以及囚犯還鄉。

其四,蠲免百姓確實無力償還陳年積欠的稅賦,將全國次年的田賦的減少一半。另外,著重提到要減輕江、浙稅賦要求“畝毋逾一斗”。

其五,興州、營州、開平等地的軍衛中,全家都在從軍的,可免一人兵役。全國的軍衛中獨子從軍的,可解除兵役,任其回家與家人團聚。

其六,實施改革,清理弊政,扶助農桑,興建學校,考察官員,賑濟災民,賜給年邁之人糧食肉食,孤弱殘疾之人,官府負責照顧他們的生活。罷天下不急之務,以減輕百姓負擔。

其七,任命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為採訪使,巡查天下,監督官吏積極落實朝廷政策。

改革弊政,輕刑減賦,減輕百姓負擔,一切都是那麼地切中時弊。這些政策一經推出,馬上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譽。朱允炆此時的威望,如日中天。受擁戴程度遠高於此後的朱棣統治期間。

政策完全落實到位的話,一個超越漢唐的超偉大盛世將指日可待,朱允炆也將成為開創這一盛世的千古明君!他焦急期待和夢想,自己設想中的那個盛世的早日來臨!

其實張廷玉在翻閱一篇篇前朝文獻時,心中肯定也是這麼想的,朱允炆的偉大夢想得到了後世史家的認可。

不過,和朱允炆不一樣的是,張廷玉在這一切的前面,加了一個如果。因為他早已知道,那些夢想,永遠都沒有可能成為現實了。

★就個人品格和德行而言,朱允炆遠勝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就在朱允炆滿懷期待地為他那理想中的盛世而努力奮鬥之時,一個噩耗傳來,靖難之役爆發,朱棣反了!

朱棣的反叛是有先兆的!早在朱元璋去世之初,朱棣就曾不顧朱元璋諸王不得赴京臨喪的遺命,聞訊而動。以奔喪為由,悍然從燕京直奔南京,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了。

朱允炆急派使者,快馬加鞭,終於在半路上攔住朱棣,將朱元璋的親筆遺詔送到他的手中。

親眼目睹了朱元璋親手書的遺詔後,朱棣的心受到震懾,他彷彿看到了朱元璋那張陰冷的鞋拔子臉上掛著的一絲冷笑。

朱元璋生前餘威尚在,在其震懾下,朱棣選擇了退讓。他帶兵原路返回了北京,兩人第一輪交鋒朱允炆獲勝。

(朱棣劇照)

但在之後,朱允炆昏招迭出。

先是削藩操之過急,打擊面過大,將諸王全部得罪,讓他們都成為了自己隱藏的敵人。靖難之役爆發後,又誤用草包曹國公李景隆,導致五十萬大軍毀於一旦。

再後來,在靖難之役的雙方僵持的關鍵時刻,誤判形勢,以為勝券在握,撤回了徐輝祖所部生力軍。讓何福、平安功敗垂成,輸掉了雙方實力消漲的關鍵一戰——靈璧之戰。

一系列失誤下來,朱允炆的優勢被逆轉,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不過,在史家眼中,朱允炆輸掉的只是戰役,而在人品道德之爭上,則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朱允炆仁慈寬厚,雖然有過各種失誤,卻始終保持寬仁之心。在削藩之事上,諸王之罪止於除爵,未殺一人。(湘王朱柏是自殺,並非死於刑律之下)

李景隆喪師失地,人皆曰可殺,而朱允炆卻只是“召李景隆還,赦不誅”,免除了他的死罪。

即便是在靖難之役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朱允炆也不願傷害朱棣的性命。他下了一道詔令說:“朱棣是朕的叔父,諸軍不得傷害,不要讓朕有殺叔之名!”。正是有這道詔令的存在,才使得朱棣多次在陷入必死之地時,從容逃出生天。

(朱棣劇照)

反觀燕王朱棣,表現就殘暴太多了,他在攻城略地時,遇到抵抗,破城後必然要處死守城官員和將領予以報復,有時甚至會用屠城的手段來消心頭之恨。

靖難之役勝利後,朱棣下令血腥清洗,對忠於建文的忠臣,瘋狂殺戮,手段之殘忍暴虐,令人髮指。方孝孺被誅十族,連學生都屠殺殆盡,景清處剝皮之刑,鐵鉉、齊泰、黃子澄則被凌遲處死。這些大臣的兒女家眷全部都被送到教坊司侮辱強暴,諸般暴行,令人髮指。

(方孝孺劇照)

這也讓因為修史的關係,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的史料的張廷玉,對朱棣的殘暴不仁,心知肚明進而深惡痛絕。兩相一對比,得出結論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就個人品格和德行而言,朱允炆是要遠勝朱棣的。

結語

世上沒有如果,歷史車輪滾滾而過,寬容厚道,純孝仁慈,夢想能建立一個偉大盛世的朱允炆,終究還是輸給了權謀家朱棣。

後來朱棣的統治,雖然也稱為“永樂盛世”,但這個所謂“盛世”是建立在壓榨、掠奪、虐殺和強暴基礎上的。只是滿足朱棣個人享樂與虛榮心的幻象,與世上大部分人的幸福,都渾不相干。

(朱棣劇照)

從史家的標準來看,靖難之役的本質其實是殘暴戰勝仁慈,野蠻戰勝文明。彰顯朱允炆的仁慈,哀矜他的遭遇,肯定他改革弊政,造福百姓的功德,緬懷他理想中的偉大盛世,這可能就是以張廷玉為代表的後世史學家給予朱允炆兩字高度評價的主要理由吧!因為在很多方面,他比朱棣強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