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允炆的生死之謎,為何說隱藏在《明史》“還駐龍江”四個字中?

最近《山河月明》熱播,劇中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刻畫可謂讓人眼前一亮,一反往常的套路,刻畫出一個陰險毒辣的朱允炆,雖然這與正史中仁厚的朱允炆是截然不同,但也算在某種程度上貼近歷史了。

因為歷史上朱允炆對於親叔叔可是心狠手辣,削藩如同廢藩、殺藩一般。繼位幾個月便是連削5王,或廢庶人流放或廢庶人禁錮,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可以說在對親叔叔方面,歷史上的朱允炆可沒有一點心慈手軟,反而是心狠手辣。

那麼歷史上的建文帝朱允炆到底下場如何,是被燒死還是逃出生天了,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清朝修《明史》之時,對於朱允炆的最終下落,曾展開激烈爭論,最終決定採用“自焚說”。這也是明朝的官方說法,畢竟明成祖朱棣要登基為帝的前提是確認上一任皇帝已死,但由於當時沒有新的證據百分之百支援該說法,不好就此蓋棺定論,所以又將民間野史中朱允炆出逃的說法加入進去。

因此《明史》之中是這般記載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關於朱允炆出逃的說法,不只是在民間野史中廣為流傳,在正史之中也能找到佐證,參考《明史》之中可以看出一二。

在關於姚廣孝的記載中,他在臨死之前,對於前來看望他的明成祖朱棣提了最後一個請求:“僧溥洽系久,願赦之”。

溥洽是誰呢?

他是朱允炆的主錄僧,朱棣當年剛剛進入南京,找不到朱允炆時,“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所以朱棣就將溥洽給禁錮了,等到姚廣孝求情,才將其釋放。

還有關於胡濙的記載更是直接明確,明成祖朱棣派他是“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等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朝覆命,馬上趕到宣府去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就寢,但得知胡濙到來,是馬上起來召見,君臣二人密談了一夜,到了天明才結束。

要這麼看的話,似乎建文帝朱允炆的確逃出生天了,已經是實錘了,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其實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明史》之中有一句話,更具有參考性,更耐人尋味。

“乙丑,至金川門,谷王橞、李景隆等開門納王,都城遂陷。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

這段記載可以說很普通,很平平無奇,但是卻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這其中的關鍵是朱棣既然已經進入南京,為什麼沒有一鼓作氣攻入皇宮,而是“還駐龍江”?

這裡的龍江應該是指金川門附近的龍江驛,當時就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的金川門,才使得朱棣輕鬆拿下南京,朱棣既然是還駐,應該就是指龍江驛。

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結合現實來說,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主兒,大家想想,他是那種被動接招的人嗎?

肯定不是。

他這種人最喜歡的就是把握主動權,使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如果他順勢攻入皇宮,該如何面對侄子朱允炆呢?

如果朱允炆來一句,叔叔不是來剷除奸臣的嗎,你把那些奸臣都殺死,然後班師回朝吧。

朱棣該怎麼做呢,殺了不配合的朱允炆?

雖然他已經造反了,但好歹有清君側這個遮羞布,哪怕是這個遮羞布很爛很爛,但也是“師出有名”,但是親自進宮逼死親侄子朱允炆這個皇帝,那麼將是直接撕了這層遮羞布,揹負的罵名可太大太大了。

而且這種事情,即使自己再遮掩也遮掩不住,叔叔進了一趟宮,皇帝就死了,你就是說出花來,大眾也不是傻子,肯定能猜出其中貓膩。

不殺吧,就這樣留著不配合的大侄子也不是個事兒。

所以朝著光明一面來想,朱棣這樣做,是留給朱允炆自處的時間。

無非就是想朱允炆可以識時務為俊傑,要麼遜位讓國,要麼自殺,這樣自己就不用揹負殺侄之名。

朝著陰暗一面或者說朝著現實一面來說,朱棣似乎也沒必要讓朱允炆遜位讓國,朱允炆是侄子,自己是叔叔,讓他給自己遜位?

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而且這不是坐實了自己是造反逼迫侄子退位的罪名了嗎?

再參考朱棣登基以後,否認建文帝朱允炆的存在,並且篡改《太祖實錄》等史料,抬高自己地位,說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曾有意立他為太子,因為朝臣反對,加之跳過老二秦王和老三晉王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才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所以心高氣傲的朱棣,是不需要侄子朱允炆遜位給自己的。

再參考一點,那便是朱棣起靖難打到南京之際,因為朱允炆如同祖父朱元璋一般對宦官苛刻,或者說是出於限制宦官干政的想法,對於宦官是多方限制,所以有不少宦官投靠了朱棣,為其提供諸如南京防禦的情報。

所以很有可能,進入南京以後,朱棣之所以沒有一鼓作氣地攻入皇宮,就是不知道怎麼面對和處理侄子朱允炆,害怕朱允炆不配合,事情會脫離自己掌控。

所以先“還駐龍江”,再派心腹率領精銳,在宮中的宦官配合下,殺死了朱允炆,然後再放火燒了皇宮,攪渾了局勢,最後派心腹宦官急匆匆入宮過去檢視,找出帝后二人屍體,這樣一來,朱允炆與皇后自焚死了,國賴長君,自己登基成為皇帝也是順理成章。

登基以後,又在民間故意傳播朱允炆出逃的假訊息,加之民間普遍同情朱允炆這個失敗者,這個假訊息自然是越傳越廣,那麼自己揹負的罵名自然而然就減輕了很多,不然自己被實錘了逼死親侄子的話,罵名肯定更大更多。

同時為了配合自己的減輕罵名計劃,朱棣又在官方記載中,有意無意地留下朱允炆已經出逃,自己也是派人多方尋找的記載。

不然的話,他如果真疑心朱允炆出逃,授意胡濙派人尋找,並且與其密談一夜,這樣機密的事情,怎麼會見諸史書?

既然已經確定朱允炆死亡,自己也登基為帝了,又那麼明顯地尋找朱允炆,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讓人覺得朱允炆確實沒死,使得反對力量有了心理寄託,有了底氣,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基於現實,基於朱棣霸道狠辣的性格來看,建文帝朱允炆很可能早死在宮中起火之前,被朱棣派人殺死,然後一場大火燒掉所有痕跡。為了減輕自己罵名,朱棣登基以後,又故意放出假訊息,營造朱允炆已經逃出生天的假象,使得大眾的注意力在於朱允炆到底有沒有出逃,到底逃到了哪裡,而不是在於朱棣逼死侄子的方面。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基於歷史人物性格和貼近現實的推測,並非一定是對的,旨在給予讀者朋友一個獨特的視角,從中體悟不一樣的歷史。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