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浙江某村河邊有個搓衣板,放了30年才發現上面竟然有一道聖旨

“村長這是幹啥呀,好好的石板路給刨個坑!”

“你懂啥呀,村長可說了,這塊大石頭沒準是個寶貝呢!”

2017年冬天的一天,浙江溫嶺箬(音“弱”)橫鎮三房村村民圍在路邊,看村長指揮幾個壯漢,從好好的石板路上撬了一塊石板下來,大家都議論紛紛,不知道村長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有知道訊息的就故意擠眉弄眼地告訴大家:隔壁村不是剛發現個石碑嗎,據說有些年頭了,村長一合計,咱們村鋪路的這塊大石頭上,也是有字有花紋的,說不準也是個老物件。

“該幹啥幹啥去,都圍著這裡幹什麼,地裡的莊家不管了?”

村長指揮大家吃力地把石頭搬到路邊,又趕走了圍觀的村民,剩下他們幾個圍著石頭轉悠起來。

“哎村長你看,這幾個字,怎麼感覺像電視裡唸的皇帝的聖旨。”

大家趕緊圍過去,看向村民指的地方。

“……天……運,這不就是奉天承運嗎?”

村長一看,趕緊吩咐在場的村民看好石頭,他要去城裡找專家。

專家來了之後,仔細觀察過後告訴村裡人,這塊石頭上的文字,確實是一道聖旨。

可是皇帝的聖旨怎麼會刻在石頭上呢?

石碑原是“恩榮錄”

據箬橫鎮三房村村長林菊明說,從他記事起,這塊大石頭就在他們村裡了。

據說這塊石碑最早是被人從山上的墳頭上搬下來的,村裡人認為這是一塊墓碑,嫌它晦氣,就給扔在村外,那時誰也沒想到這還是個有年頭的物件。

村口有個池塘,後來大家為了洗衣服方便,就把這個石碑放在水邊當了搓衣板用。

一個多月以前,池塘被填平做了田,村裡看這塊石碑平整,而且方方正正的,又把它填進了路上做了鋪路石。

至於石碑上面刻了什麼字,大家誰也沒有仔細研究過。

就在村長帶人把石碑從路面挖出來的前幾天,他聽說隔壁村裡也有個石碑,有人看了之後,說那塊石碑是個老物件,能值不少錢,他這才想起自己村裡的石碑。

和我們平常所見那種高高的石碑相比,三房村的石碑不大,長80釐米,寬70釐米,厚度是5釐米,一面刻字,一面是“獅子銜劍”的圖案。

村長帶人把石碑挖出來後,和大家一起研究了上面的文字,結果竟然在上面看到有“奉天承運”這樣的話。

村裡人雖然沒有人懂這些,可電視劇裡的皇帝宣讀聖旨的時候,開頭可不就是這幾個字。

意識到這個石碑可能是個寶貝後,在場的村民瞬間就興奮起來了,村長林菊明交代大家看好石碑,自己趕緊找文物局的專家去。

林菊明先聯絡了箬橫鎮政府,鎮政府又打電話給溫嶺市文保局,請來了市裡的文保專家。

專家到村後,仔細研究了石碑上的每一個文字,最後得出結論,這就是一道聖旨,接旨地為了宣示自己的榮耀,就找人把聖旨刻在了石碑上。

研究過石碑後,文保專家就把石碑上的文字拓了下來,並將石碑上的內容解釋給大家聽。

聖旨上蓋的印戳,是光緒皇帝,這是以他的名義,表揚光祿寺一位叫林修的官員。

一般我們從電視看到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皇帝昭告於天下的聖旨,而石碑上聖旨的開頭卻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這種聖旨,一般是皇帝任命大臣、賞賜封號時用的一種形式。

根據內容來看,石碑上的聖旨是為了表彰林修,而追封他的祖父為“奉直大夫”,追封他的祖母為“宜人”。

奉直大夫是從五品散官,並沒有實職,“宜人”則是對官員家屬的一種“封誥”,明清時期五品官員的妻子和七品官員的母親,都可以封為“宜人”。

根據這個內容來看,溫嶺市箬橫鎮的文史研究人員說,這就是典型的“恩榮錄”。

所謂“恩榮錄”,就是皇帝或者朝廷對官員家屬的封贈文,它有一種固定的格式,用的時候,只需要把裡面的人名改一下,再由皇帝硃筆簽發,頒給需要表彰的官員。

四川霸州有個張家大院,這裡的主人之一張承本,也供職於光祿寺,據說就是因為他菜做得好,得了慈禧太后的賞識,也為家裡人求來了封誥的聖旨。

賜給張承本的聖旨上,除了人名不同,其餘內容一模一樣。

雖然“恩榮錄”是朝廷例行的一種表彰性質的聖旨,但這對於官員的家庭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榮耀,是光宗耀宗的證明。

一般來說,官員家裡拿到這種聖旨之後,都會妥善保管,代代供奉,有些鄭重的家庭,還會刻碑幾年,以示莊重。

所以,這份聖旨被刻在石碑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石碑背面圖案超出規格

講過了石碑上的聖旨內容後,專家又指著石碑上背面的花紋,告訴大家,如果按照聖旨上林修的光祿寺署正加二品的官階來看,這個花紋已經超出了他應有的品階。

按照清代官員封誥文書,一般都是卷軸的形式,長約3米,寬約0。32米,卷軸外包裹著0。5米長的紅色提花錦緞,而且卷軸的柄和文書的錦面花紋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規定,最高規格的一品是玉軸,錦面花紋是仙鶴,二品是犀角軸,花紋是螭紋(螭音“吃”,古代傳說中是沒角的龍),三品四品都是貼金軸,五品六品是角軸,錦面花紋是牡丹。

按照聖旨中皇帝封贈給林修祖父母的官職來看,聖旨中應該是牡丹錦面,但是三房村這個石碑的背面,卻是“獅子銜劍”的圖案。

作為仍在朝廷中供職的官員,就算家裡人不懂,林修怎麼可能會犯這樣的錯誤,要知道“越制”在古代可是很嚴重的事情,是對皇帝的“大不敬”,一個不好,就是殺頭抄家滅滿門的罪名。

根據聖旨的落款推斷,這可能和當時所處的年代有關係。

聖旨落款是“光緒貳拾肆年拾壹月初六日”,光緒二十四年,就是公元1898年,簽發聖旨的光緒皇帝在三年前,就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孤島瀛臺上。

光緒在瀛臺過了十年的囚禁生涯後,於1908年去世,他死後第二天,獨攬滿清大權的慈禧也去世了。

光緒皇帝去世四年之後,中國這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宣告滅亡,中國也從此開始走向自由和民主,這些代表著封建王朝榮譽的封誥,也就沒有了之前的作用。

所以在清朝最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實際上朝廷已經非常混亂,如果沒有實際的利益,誰會去管一個石碑上的圖案花紋是不是超過了應有的規制。

而且也不排除一種情況,就是林修的家人在刻碑時,有意地把石碑上的花紋做得威武一些,好顯示他們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超出規制的情況,在小說《紅樓夢》中也有描寫。

《紅樓夢》“秦可卿四封龍禁尉”一章中,秦可卿去世,他的公公賈敬傷心欲絕,想要為她求一個死後哀榮,就從內監戴權那裡,給兒子賈蓉買了個龍禁尉的差事。

龍禁尉就是在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官職是五品,但是秦可卿的靈幡上,寫的卻是“賈門秦氏恭人”。

五品官員的夫人應該是“宜人”,“恭人”是四品官員家屬才有的封誥,賈家此舉,無疑也是越制了。

但是小說裡也給出合理的解釋,就是死者為大,死後職位虛抬一級不但朝廷不會追究,而且朝廷一般在官員死後,也會給予加封一兩級哀榮。

所以,石碑背面的花紋越制,也有可能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林修到底是誰?

知道了石碑上聖旨的內容,那麼這個叫林修的光祿寺官員到底是什麼人呢?三房村的村長叫林菊明,也姓林,他會不會就是“林修”的後人?

據林菊明介紹,三房村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這裡是江氏宗族第三房的居住地而得名,村裡以二塘橫河分界,分為上三房、下三房,還有塘上、下樓裡等地。

因為有這個淵源,村裡的人口中,江姓佔了絕大多數,剩下的有少量的林姓、陳姓分佈。

林菊明還說,雖然村裡發現了這個石碑,但是關於石碑上表彰的“林修”這個人,卻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林修任職的光祿寺,秦代時設立,主要是朝廷祭祀、朝會及朝廷正式宴請的膳食安排,隋唐時期,是朝廷的“九寺”之一。

像我們熟悉的掌管刑律的“大理寺”,掌管使節往來的“鴻臚寺”一樣,光祿寺也是朝廷的職能部門。

到了南北朝時,光祿寺逐漸成為專管皇室膳食的機構,與秦漢、隋唐時代的地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清代的光祿寺仍沿用舊制,下設四個署,分別是珍饈署、良醞署、掌醢(音“海”)署和太官署。

珍饈署主抓烹飪、良醞署管酒水、掌醢署負責各類醬料、太官署掌管採買、宰殺,林修就是掌管這四署之一的署正。

清代光祿寺的最高長官叫寺卿,為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待遇,跟主官相比,署正的官職就沒有這麼高了,根據資料顯示,署正的官階,都是七品上下。

而聖旨中顯示,林修的官職是“署正加二級”,所以應為五品官員。

之所以會獲得這樣的待遇,很可能就是因為在某次朝廷的宴會上,或者是在日常的膳食上,林修的安排得到了“主子”的認可,所以不但自己加官進爵,連祖父母都因此給朝廷嘉獎,得到誥封。

不過遺憾的是,三房村這個聖旨石碑的聖旨原物,不知道是因為時代的關係,還是後人儲存不善,已經找不到了。

而且林修這個名字,不但村長林菊明不知道,他問過村裡的老人,也沒有人知道這個林修,到底是誰家的祖先。

村上也查了當地的地方誌,也沒有從中找到“林修”的相關記載,如今只能從碑文中相關內容,猜測這位“御廚”的故事。

不過對於村長林菊明來說,這塊能證明自己村子裡出過“五品大員”的石碑,也算是村裡的一份榮耀。

溫嶺市博物館希望能收藏這塊石碑,但是村長卻想暫時把石碑留在村裡,讓四里八鄉的人都知道林家這位給家族掙過榮光的先祖。

結語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他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但是除了中國這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他三個文明都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文化斷裂,遠古的文明並沒有和現有的文明一脈傳承下來。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許多見證過歷史的文物,因為價值還沒有被認識到,而在角落裡蒙灰,或者大材小用,被當做普通的農具。

就像西周的虢(音“國”)季子白盤,銘文文辭優美,書法雕刻精美,又印證了《詩經》中的不少語句,被認為是絕品,是國家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

就是這樣一件文物珍品,在它的文物價值沒有被認可時,被發現它的老農當做飲馬的馬槽使用,直到這件青銅器輾轉落到淮軍名將劉銘傳的手中,寶物才得以將本來面目展現在世人眼前。

浙江溫嶺市箬橫鎮三房村這件石碑,雖然只是清朝末年的一塊普通封誥的石碑,可若干年後,不管是找到“林修”的後人,還是能見證一段歷史,一定也能展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