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我們曾經誤讀了多少段歷史,夏商周

先對比兩張圖,各位朋友可以明白我為什麼建議學中國地理和歷史的時候,要確定長江黃河為地圖座標。

兩張圖,請問哪一張可以更快速明確地確定地理位置?答案不言自明。

東周按歷史皇朝血統來說,它才是正宗天子,只是周天子實在無能,名存實亡而已。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都是強盛起來的眾多諸侯小國,所以朝代表上要列上東周,而不是直接寫春秋戰國,是有道理的。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但是大禹改變了過去君主由民眾推選的禪讓制,而是由他的兒子啟繼位,這就是世襲制的開始。大禹的兒子啟即位後,經過一系列的戰爭,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統天下的天子。

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

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夏朝宣告滅亡。

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夏朝滅亡後,商國君主商湯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最後盤庚遷都到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商朝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約5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都城宗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部)。周幽王末年,宗周地區因戰亂而衰敗。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前772年-前256年),以別於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為什麼我們自稱是華夏兒女,部落“商”為什麼叫“夷人”?

春秋時居民中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各諸侯國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落稱之為戎、狄、蠻、夷。

夷分佈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一帶。古籍中提到:東夷和九夷等,都是指這一帶。

戎和狄主要分佈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也包括今河北和遼寧等地。

群蠻和百濮居於楚國之南。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狄和華夏區分開來,“荒蠻之地”現在也是指比較落後的地區。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小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透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狄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狄漸被華夏所征服。由於各族長期和華夏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到春秋末年,原來散居於中原各地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已和華夏融合在一起了。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繼續不斷融合,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

東周分裂出西周國和東周國兩個諸侯國,正統天子是周赧王。但是周赧王有名無實,最後寄居在西周國的王城內。前255年,秦昭襄王接受了赧王的投降,收取了象徵國家至高權力的一切禮器,將周赧王降封為周公,遷居於梁城。一個月後,周赧王死於梁城。

又過7年,秦國滅掉東周國,於是周王朝徹底滅亡。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一統中華,建都於咸陽。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