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太祖不清洗開國功臣,留下藍玉的話,朱棣就不會造反成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逝,因此傳位皇太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幹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削藩,而且是相當霸道的削藩,幾個月之內是連削五王,並且都廢為庶人,或是流放或是禁錮,如此削藩,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如同廢藩、殺廢一般。

在老大太子、老二秦王、老三晉王先後逝去的情況下,身為諸王之首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面對如此削藩,自然坐不住了。加上他本身便是野心勃勃,所以當建文帝朱允炆對他下手的時候,他便打著清君側名義造反,是為靖難之役,歷時4年。朱棣最終造反成功,將侄子建文帝趕下皇位,自己成為皇帝,在位22年,廟號初為太祖,後來被明世宗嘉靖帝改為成祖廟號。

關於明初這場叔侄之爭,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失敗,與他一系列昏招有著最直接關係,像一開始竟然不是“先難後易”,反而“

先易後難

”,結果是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再之後是用人不當識人不明,比如重用李景隆這樣的運輸大隊長,是敗得一塌糊塗,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朝廷的絕對優勢不復存在。就這樣還是繼續重用,等到朱棣率軍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還讓李景隆負責防守金川門,結果是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金川門,使得朱棣進入南京城鎖定最終勝局。

而且建文帝還優柔寡斷,一再強調勿使朕揹負殺叔之名,結果屬下真的是投鼠忌器,沒人敢認為這是反話,畢竟誰也不想當替罪羊,可以說從頭到尾,建文帝的表現是零分。

今天說起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原因,倒是多了一個角度,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不大規模清理開國功臣,給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可用之人,那麼朱棣的造反根本不值一提。如果真這樣,朱棣就不會造反成功,更不用說成為皇帝了嗎,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沒有給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可用的開國功臣呢?

不是他沒有考慮到建文帝朱允炆以後會面對藩王的不服乃至造反,而是如果留下開國功臣,很有可能建文帝朱允炆都堅持不了四年,都不用燕王朱棣造反,就坐不穩皇位了。

我們來看看,

太子朱標是早逝於洪武二十五年,而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太子的嫡系將領藍玉便因謀反罪而被殺

。而且不只是藍玉一人被殺,牽連者甚多,很多功臣宿將都因此被殺,史稱“藍玉案”,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開國功臣的又一次規模清洗。

藍玉是明朝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這樣來說,藍玉是太子妃常氏舅父,可謂是太子朱標嫡系中的嫡系,是明太祖朱元璋給太子朱標組建的武人班底中的核心人物,有了這層關係,藍玉也是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

而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僅僅一年以後,藍玉便被殺,與其說藍玉是因謀反罪名而死,還不如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鋪路而為,因為皇太孫朱允炆駕馭不了藍玉,甚至很可能會被藍玉反客為主。

之所以這樣說,

其一在於朱允炆的生母是呂氏,並非是太子妃常氏,而且是在常氏死後才被扶正,以這點來看,朱允炆與藍玉並沒有血緣關係,這其中差別可就大了。

其二在於,不管歷史上藍玉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他的確是一個飛揚跋扈橫行霸道之人,對於這種人來說,年紀輕輕的朱允炆就是與他有血緣關係,都不一定能駕馭住,更何況還沒有血緣關係,是駕馭不了他。

因此如果明太祖朱元璋要為建文帝朱允炆留下開國功臣,肯定是留太子嫡系將領,但是藍玉是桀驁不馴,其他開國功臣更是不放心,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不留。如果真的留下,那就是給建文帝朱允炆找麻煩,甚至不用等其他問題出現,留下的開國功臣很可能就會架空他。

像留下可以打勝仗的吧,比如藍玉等,有可能是用藍玉解決了問題,然後藍玉居功自傲肆意妄為,會成為新的心腹大患。留下聽話的吧,往往不是百戰百勝之輩,諸如老將耿炳文,而且既然是聽話,肯定是要皇帝指揮,這還是要看皇帝自身的統籌全域性的能力,而非武將個人發揮了。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建文帝朱允炆這個皇帝水平太差了,給他留下什麼樣的人才都沒用,因為他就不會用。

不然明明佔據絕對優勢,他為何會一塌塗地?不然明明有著諸如盛庸、太祖義子平安、鐵鉉、徐輝祖等諸多人才,他為何非要重用李景隆呢,甚至老將耿炳文都比李景隆強得多了。

所以認真來說,朱元璋不給建文帝朱允炆留下開國功臣,並非建文帝的失敗原因,留下了厲害的吧,他駕馭不了,留下不厲害的,也於大局無補,主要還是他自身不行,因為中央朝廷對於藩王可是具有碾壓性優勢,這樣都可以失敗,有沒有開國功臣留下真不重要。

而且仔細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的治國策略,整體來說是

重文輕武

,也正是這點,所以朱棣起兵以後,不只是依仗藩王身份,將不少擊敗的南軍(朝廷軍隊)順利轉化自己北軍一方,更是因為建文帝重文臣而輕武將,所以使得整個軍事集團偏向於燕王朱棣,因此投向朱棣一方的武將也的確不少。

而朱棣登基以後,也是延續了太祖一朝重武臣作風,武臣比文臣地位要高,直到後世從慢慢成為重文輕武。

建文帝朱允炆還有一個致命錯誤,就是削藩太霸道,太不留餘地,所以使得整個藩王集團對他是反感的,不然朱棣又怎麼會有機會向寧王“借”到兵呢。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