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讓李世民自嘆不如的開皇盛世,為何會成為隋朝滅亡的元兇

李世民和他開創的“貞觀之治”被後人謳歌了一千多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兩位門神,文有魏徵、長孫無忌這樣的賢臣,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朝代,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

李世民似乎對自己的成績卻不是很滿意,覺得“貞觀之治”比不上隋文帝的“開皇之治”。他的主要依據是人口數量的對比,隋煬帝楊廣剛剛繼位時,隋朝戶數已達890戶,約4600萬人,而李世民去世時,唐朝不足380萬戶,合2000萬人左右。

根據史書記載,時期隋朝官府的錢糧多得倉庫放不下,只好修建更多的倉庫,看起來“開皇之治”一點也不比“文景之治”,以及後來的“開元盛世”遜色。然而,真正導致隋朝滅亡的元兇,恰恰是這個讓李世民自嘆不如的“開皇之治”。

一、得天下之易莫過於楊堅

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從統一到滅亡僅僅維持了38年,比秦朝略長一點,隋朝只有文帝楊堅和煬帝楊廣兩個皇帝。楊堅原是北周的丞相,在公元581年接受北周靜帝的禪讓,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8年後,他的次子楊廣滅南陳,統一了中國。

隋文帝楊堅去世於公元604年,此時距離統一僅有15年。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水準,各項記錄一直要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才被打破,達到1300萬戶,約7000萬人口。

也就是說,唐朝統一100年後,終於超越了隋朝統一15年後的成就。但是,這樣對比是不公平的,隋朝能取得“開皇之治”,與其建立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跟秦、漢兩朝及後來的唐朝完全不一樣。

楊堅繼承的北周原本就是北方最強大的政權,佔有最富庶的中原地區。公元577年,北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戰爭過程並不激烈,不但沒有過多損害經濟,反而促進了整個中原地區的全面恢復和增長。

而楊堅又是透過和平手段建立隋朝的,沒有打斷中原發展經濟的過程。即使是楊廣滅南陳的戰爭,也因為南陳王朝的腐朽和沒落,幾乎是兵不血刃,對南北方的經濟傷害極小,更因為天下統一,使南北方的貿易和交流得到很大的進步。

總結起來就是,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並沒有經歷像秦末、漢末那樣血腥和極具摧毀性的戰爭,保住了天下的元氣,百姓也幸運地躲過了改朝換代的痛苦。有後人評價,得天下之易者,莫過於楊堅。

正是因為如此輕鬆地取得天下,再加上楊堅在統一後又當了15年皇帝,使國家得到數十年時間的休養生息。因此“開皇之治”的成就也是透過很長時間才取得的,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短促。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是個非常優秀的帝王,在個人私德上,他獨寵皇后獨孤伽羅,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濫情。楊堅經常與獨孤皇后討論國政,得到了很多良好的建議,時人將這一帝一後並稱為“二聖”。

楊堅設立科舉制度,從民間選拔有才能的讀書人,打破了世家貴族對官場的壟斷。他還設計了三省制度,做到朝堂間的權力平衡,以防止權臣把持朝政。楊堅的這些制度創新後來都被唐朝所繼承,證明確實是有效的。

楊堅對貪官深惡痛絕,專門制訂了《開皇律》來制約官僚們的行為。在這部律法裡,官僚們每年都要接受考核,地方父老如果認為其不合格,便會被罷免。比明朝張居正的考成法更嚴格,更是早了近千年。

在楊堅的治下,官僚受賄是死罪,無論金額有多小。朝廷還會故意派人向官僚們行賄,若有人上鉤馬上會被拿下。河北官場有一次被撤掉52個州縣200多名官僚,楊堅對懲治腐敗一點也不手軟。

楊堅的兒子們也都要受到隋律的嚴格約束,長子秦王楊俊因為生活奢侈,被楊堅幽閉在府中反省,不得出行。大臣們來求情,楊堅卻說,難道要為皇子們專門制訂一部法律嗎?我的兒子來敗壞我的江山,絕不容赦。

在經濟方面,楊堅推行了“輸籍法”,向每個成年男丁授田一百畝,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公元581年時的全國納稅農戶為410萬,到605年即隋煬帝即位時,增加到了890萬戶,翻一倍都不止。

“開皇之治”積累下來的糧食和布匹,一直用到“貞觀之治”後期。洛陽、揚州、長安等地的隋朝官府倉庫,被隋末各路軍閥大肆取用後,再被唐朝用到貞觀十一年,仍然沒有用盡。開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楊堅還下令全國免稅一年,因為府庫太充足了。

1969年,洛陽市對隋朝的含嘉糧倉進行了發掘,花費了整整四年才發掘完畢。這座糧倉的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相當於0。5平方公里,規模之大古今罕有。更神奇的是,糧倉內還有50萬斤已經炭化的穀子。

三、盛世外表下的瘋狂

既然“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如此高的成績,那為何隋朝還會二世而亡,難道真是因為隋煬帝楊廣太不爭氣了嗎?楊廣確定有很大的問題,但隋朝滅亡全怪在他身上也不公平,在“天皇之治”的外表下,其實早就埋下了亡國的種子。

別的先不說,咱們來看隋朝的耕地數量,人口增長是受到耕地制約的,有了足夠的糧食,才能繁衍足夠的人口。據專家統計,漢唐兩代的耕地數量都在5億畝左右,這是按現代的田畝來計算。而隋朝的耕地數量卻達到了21億畝!

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很直接的概念,那讓我們來比一下。中國在2013年的耕地數量為20。3億畝,也就是說,隋朝的耕地超過了現代。而隋朝的國土面積肯定比現代小得多,顯然不可能達到這個驚人的數字。

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官僚們的虛報,更多的田畝意味地方官的工作成績,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稅賦。楊堅定的田稅原本是不高的,北周每戶五石,當時一石約為100斤多一點,隋朝降低到了三石。

可如果耕地數量是實際的四倍,那就等於農民的負擔也要增加四倍,否則地方官無法完成徵糧徵稅的任務。前面已經說過,楊堅透過律法建立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吏治,官僚們的執行力非常強。

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和北齊的戶數統計都不夠精確,北齊規定光棍之家的稅賦是普通人家的一半,於是有些郡縣裡一大半家庭都登記為光棍。而一戶人家無論有幾口人都按一戶來納稅,造成到處都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

楊堅深知其中的弊病,大刀闊斧地對當地的戶籍制度進行核實和改革。他命令地方官把所有人全部叫到衙門,當面核實年齡和家庭情況,凡是作假的,一律流放。經過這次整頓,一共清查出44。3戶,增加164萬人口。

楊堅把這項制度推廣到全國,要求各地都要嚴查隱匿的人口。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更何況有了北齊故地的例子,地方官便開始捏造戶口和田畝數,以迎合楊堅的好惡,這才有了21億畝耕地這麼誇張的數字。

一邊是虛報好幾倍的數字,一邊是高效的官僚隊伍,造成的結果便是官府倉庫被堆滿,百姓卻民不聊生,一遇災荒便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楊堅甚至在感嘆,自己已經發下去這麼多賞賜,怎麼倉庫還是滿的。下面的人還能怎麼說?當然只能繼續歌功頌德,大呼陛下聖明。

為了堆積這麼多糧食和布匹,楊堅不得不建立更多倉庫,如黎陽倉、河陽倉、廣通倉等等,一個個全都被塞滿。1968年發掘的洛陽糧倉可能就屬於河陽倉的一部分。

楊堅也考慮過民間救災的需要,在公元585年設立義倉,讓百姓在豐年時儲藏糧食,遇上災荒便可取用。他的初衷是好的,但結果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農民中的上戶每年繳納一石糧食,中戶、下戶則分別繳納七鬥和四鬥,等於是變相的稅收。

四、當浮誇遇到折騰

等到好大喜歡的隋煬帝楊廣登基,官僚們的虛報之風有增無減。公元609年,各地報上來的耕地總數達到55。85億畝,超出實際的十倍,楊廣最犯愁的事情大概是如何花掉這麼多的糧食布匹。

既然如此,那就可勁地花吧,挖運河,使各地的錢糧能更方便地運來高來京城;大造宮殿,顯示大隋的輝煌氣度;徵高句麗,讓大隋威加海內外。結果大家都知道,楊廣最終葬送了隋朝。

如果說楊廣是個只顧自己享受、窮奢極欲的皇帝,有一件事情很難解釋,為什麼他沒有給自己修陵?皇帝一般登基後即開始修自己的皇陵,楊廣卻沒有。

胡亂猜測一下,楊廣也許確實是想做一番大事業,成為千古一帝,而實現雄心的基礎是隋朝極其的充盈財政狀況。可問題的是,這一切都都只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宮殿,整個國家的財富都已經被楊堅有意無意地壓榨到了極限,根本經不起他兒子的折騰了。

這才有了隋末突然而至的遍地烽火,按照週期律,隋朝開國不足四十年,本不應該淪落到此地步。讓李世民都羨慕的“開皇之治”,在一瞬間徹底坍塌,890萬戶數、4600萬人口,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恐怕已經無人能夠弄清楚了。

參考書目:

《隋書》

《中央帝國的財經密碼》

《中國是部金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