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劉邦項羽能提前滅秦嗎

秦始皇死後僅兩年,劉邦項羽就聯手滅秦,他們二人都是楚人,滅秦的主力是楚軍。假如戰國末荊軻刺秦王成功了,秦始皇在滅楚國前就駕崩,楚國還能提前滅秦國嗎?

秦始皇嬴政(當時還是秦王)奮六世之餘烈,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天下。

按時間順序,荊軻刺秦王發生在滅韓、趙之後。楚國不是秦王最後滅掉的大國,但就消滅過程而言,卻是相對艱難的一仗。公元前225年,秦王蠃政想派大將王翦攻楚,但王翦要價六十萬大軍,秦王沒捨得給,李信要價二十萬,那就讓李信去。結果呢,李信先勝後敗,被看似窮途末路的楚軍打成了光棍,狼狽逃回。秦王嬴政不得已,只好再請王翦出馬,同意出兵六十萬。王翦雖是名將,也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最終大破楚軍,滅掉楚國。

秦王志在統一,當然不會因為楚國的負隅頑抗而放棄自己的統一大業。歷史有時是可以假設一下,未必是無聊之舉。咱們假設就在李信大敗的時候,秦王蠃政突然駕崩了,趙高李斯提前沙丘之謀,秦二世殺了扶蘇等,中國歷史將會是個什麼走向?

如果秦不顧及內亂,不惜代價滅楚,而留下燕或齊,對秦(未來)統一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如果不能迅速滅掉燕、齊、魏、楚,對秦來說是個巨大的隱患,趙高可是連秦二世都殺。不算秦國自身,在六國中,實力最強者,無過於楚,那是秦未必有實力滅楚。

魏國和齊國都非常強大,但魏齊最大的問題是疆域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較為狹小。魏夾在秦、趙、齊、楚之間,對外發展空間有限。齊國也差不多,北面是渤海,東面是黃海,西有趙魏,南有強楚,對外發展空間同樣有限。齊的綜合國力較強,但如果論戰爭持久能力,因為疆域相對狹小,就不如楚國了。楚國北有秦、魏、齊,東有大海,可西和南兩個方向卻沒有強敵,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楚國的中心區域在長江一線,而在長江以南的湘、贛等地,經濟發展較慢,戰略資源卻非常豐富,對楚國對外發動戰爭可以提供足夠的動力。長江下游雖有越國滅掉吳國,但和楚國的綜合實力相比,依然不是一個量級。

公元334年,越國不自量力伐楚,結果被楚國暴打,然後拿下越國之前吞掉的吳國舊地,直至浙江(河流)。越國雖然沒有滅亡,但已被楚軍打散,成為楚國的附庸。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387年,楚國南平百越,盡南海之地,戰爭發動能力更加強大。

公元278年,楚國被秦國幾乎打到亡國。秦軍攻破楚都郢(湖北荊州),楚國被迫向東遷都至陳(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後遷都至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到了楚亡前幾年,秦將王賁伐楚取十數城,李信又破平輿(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等地,楚國在北線的疆域大幅壓縮。但即使如此,楚國的戰爭發動能力依然不弱。很簡單,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廣闊的長江以南地區,依然為楚國提供大量的戰略物資。

《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這些地區還有豐富的礦產,金銀銅鐵的儲量遠多於經濟發達的黃河流域。木材資源更不用了,因為開發較晚,長江以南地區有對楚人來說砍不完的高大樹木,甚至可以說夠楚人揮霍無盡的。

咱們再看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與其說是七國之亂,不如說是吳王劉濞之亂。因為在七個諸侯國中,吳國的綜合實力是最強大的。吳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已經嚴重到威脅朝廷的安全。吳國“有豫章郡(今江西省)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吳國有鹽可以賣錢,有銅可以鑄錢,翅膀硬了,自然就不把朝廷當回事了。之所以拿吳王劉濞來比喻楚國,是因為楚國在從郢遷至壽春之後的疆域,已經覆蓋了吳王劉濞的控制區,這還不包括湘、贛、粵、桂等地。而且,楚國與吳王的時間也較為接近,也就幾十年而已。

如果秦沒有滅楚,以楚國的綜合實力,未必不能學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三千越甲可吞吳”。楚國在這一區域經營數百年,根基非常深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而秦國在魏、趙、齊、韓、燕諸國沒有統治根基,再加上秦國相對粗暴的統治方式,五國之民對秦國勢必各種反抗,這就給了養精蓄銳的楚國以反撲的機會。之後項羽和五國子孫反秦滅秦,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就是這種歷史假設的現實版。

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楚國的確有機會上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時間倒退十幾年,到時候滅亡秦國的可能不是劉邦項羽,而是其他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