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揭秘淝水之戰中,東晉為何只派八萬北府兵迎戰!

東晉時代是典型的門閥政治,而且還是門閥政治的巔峰。那麼何為門閥政治呢?簡單說,就是門閥士族與皇權的共治天下。那麼皇帝為什麼願意與士族共治天下呢?這個還要從東漢末年開始說起。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一些出生於四世三公家族的豪門子弟,比如袁紹、袁術;一些宗室出身的劉姓子弟,比如劉焉、劉表;一些在地方州郡頗具影響力計程車族子弟,比如公孫瓚、馬超等人,紛紛割據自立。這麼人要麼自己就是豪門大族,要麼依靠割據地的豪門大族,把割據地變成了獨立小王國。雖然後來魏武帝曹操極盡之所能的打壓豪門大族,但是豪門大族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

曹操死後,曹丕繼立。因為他沒有自己老爹的威望,所以他就不可能像自己老爹那樣繼續打壓豪族,否則統治地位不保。於是曹丕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等於在制度上承認了豪族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曹魏政權也就變成了皇帝與豪門共治天下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死後,曹魏皇室也皇權旁落。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對於篡位上位的司馬家族來說,他們的統治基礎比曹丕還弱(無尺寸之功)。因此為了篡奪皇位,司馬氏一方面打壓不服他們的曹魏殘餘勢力,一方面也仿效曹丕當年拉攏豪門大族的辦法,給了豪門大族更大的政治權力。

簡單點說,晉朝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豪門大族手中。這些豪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依靠這些土地(莊園經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透過這些財富,招攬人才為其服務,豢養家兵護其家財。

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豪門大族的勢力已經可以影響皇權了。為了制約日益膨脹的豪族,司馬炎大封司馬氏,把自己的子侄輩封到各地當王,企圖利用分封制的方式擴大司馬家族的控制力,把豪族手中的權力再奪回來。但問題是,司馬懿靠篡位奪權才上的位,這就給了司馬家族一種錯覺:老祖宗可以篡位奪權,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基於這種想法,司馬炎死後,司馬家族立刻就爆發了內亂。這些司馬家族的傻孩子們相互攻擊如仇讎,為了奪權殺紅了眼。殺得天下大亂,子嗣凋零。司馬家族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司馬家族掌控的軍隊都殺完了)

匈奴人劉淵看見中原大亂,乘機率領族人起兵造反。他這一造反,又把八王之亂中倖存下來的司馬氏王爺們也殺了一遍。僅洛陽一戰,司馬氏控制的軍隊就被殺了十萬多,包括襄陽王司馬範、任城王司馬濟、西河王司馬喜、梁王司馬禧、齊王司馬超、吏部尚書劉望、豫州刺史劉喬、太傅長史庾顗等人都被胡人俘虜。最後也都被殺了。

經此一役,司馬家族元氣大傷。一些逃到江南的司馬氏,比如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他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也就是掛一個皇族頭銜空筒子王爺而已,其實什麼實力都沒有。他能當上皇帝,完全就是仰仗江南的豪門大族抬舉。

因此東晉皇帝的權力不是一般的小,而是特別特別小,根本沒人拿皇帝當回事。皇帝也拿江南豪族沒辦法,因為東晉皇帝沒有自己的核心軍事武裝。(晉朝皇帝的統治基礎在北方,但是北方被五胡佔了,等於皇帝的土地沒了。沒有土地就沒有經濟收入,就養不起兵,只能依附於南方士族)

試想一下,皇權這麼弱,南方士族們會怎麼看待這個現象?肯定是希望維持現狀,讓皇權繼續弱下去!這樣南方士族才能維持特權,維持偏安的局面。所以縱觀整個東晉時期,除了個別皇帝之外,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弱雞,對整個國家沒有掌控力。(因為皇帝弱,所以東晉是一種看似有中央政府,實則是地方割據的軍政結構)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政治和軍事結果也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是皇族,弱雞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壓根就沒有多少兵。東晉的主力軍事武裝實際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其次是士族,真正擁有權力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統一的領導,因為能把士族統一,就意味大權在握,可以篡權了。所以淝水之戰前計程車族,都是割據自立,擁兵自重。

當時擁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塊,分別是江東士族、荊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嶺南士族。不過益州當時已經被前秦攻陷了,這一群體被排除在外;嶺南士族因為離前線太遠,也跟他們沒關係。所以真正跟前秦幹仗的,只有荊州士族和江東士族。這也就是說,東晉和前秦的戰爭,是一場東晉和前秦的總體戰。在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只不過主戰場(淝水)在淮南,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前秦八十七萬大軍討伐東晉,而東晉只派了八萬人迎戰,好像東晉只有八萬人似的,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前秦與東晉打的是總體戰,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前秦軍把主力(約三十萬)部隊放在了淮南,這是當時江東士族的地盤。前面也說了,東晉計程車族割據自立。前秦打江東,這事與其它地區計程車族無關。畢竟仗又沒有打到他們的家門口,犯不著賣命。另一方面,作為次要戰場的荊州也有戰事,不可能竭盡全力的去幫江東。因此,淝水之戰的八萬晉軍,其實就是江東士族的武裝力量,也可以說是東晉中央朝廷的武裝力量。

以當時江東士族的財力來說,這八萬人真不算少了。畢竟士族的權勢再大,也只是個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財力,不足以支撐豢養一支過於龐大的軍隊。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東晉的問題,縱觀整個南北朝的軍事對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軍隊數次北伐的兵力數字,軍隊人數卻少得可憐,一般只有數萬人,幾乎很少見到超過十萬的記錄,遠遠少於與其對抗的北朝軍隊。

所以為何淝水之戰時,東晉只有八萬人?因為這是當時江東士族(以謝家為主)和東晉朝廷所能動員的極限了。畢竟淝水在江東士族的地盤上,苻堅的目標也是東晉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計程車族認為跟他們沒關係,都在坐立觀望,不派兵支援。

說到這裡,有一個疑惑就產生了。為什麼江南士族會對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難道他們不怕做二等公民?這是因為,士族之間也存在相互兼併的現象。被北方胡人統治雖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怎麼可能拿去給謝安和朝廷當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們沒有在背後給謝安搗亂,沒有給前秦當帶路黨,已經是對謝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援了。

總的來說,前秦與東晉打了一場滅國級的總體戰。這場總體戰,前秦全線出擊,不是隻打江東,而是江東和荊州一起打。使得東晉不可能把兵力全調到一個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調入淝水,那麼西線的荊州肯定會崩潰。並且朝廷本來也調不動荊州的兵馬,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於淝水之戰,只是這一場前秦與東晉總體戰中的一次戰役而已。東晉在這次戰役中派出了八萬人。但這八萬人不是東晉的所有武裝力量,只是江東士族(謝氏)的全部力量。以當時的政治結構來說,八萬人已經個不小的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