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是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又去了哪

嫡長子繼承製是封建社會的代表性制度之一,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封建王權的統一性,避免權力分散,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古代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特色。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僅是指皇帝更迭,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但凡提到繼承家產的問題,基本都會採取嫡長子繼承製。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室早已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導致天下群雄並起,進入三國亂世。在三國亂世中出現了眾多地方割據勢力,這些割據勢力一般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而是需要長久的經營,自然也會出現權力交接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說袁紹就因為沒有早早確立好繼承人的問題,三個兒子各自為戰打作一團,最後被曹操徹底整合吞併。

具有江東的孫家勢力同樣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理得非常糟糕。孫權主政後期年老昏聵,在繼承人問題上舉棋不定,導致朝臣紛紛站隊黨政,內鬥極其嚴重,要不是因為有長江天塹,還真熬不到最後一個“出局”。

之所以東吳會經歷這樣的政權更迭風波,和孫權本人的上位經歷或許有一定的關係。孫權的父親孫堅本來是漢末名將,他在黃巾之亂中表現出了過人的悍勇。《吳書》記載他在攻打宛城時,冒著流矢和滾石也要一往無前,奮勇登先。見主帥如此神勇,他的部下受之鼓舞而士氣高漲。史籍原文是這麼寫的: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

後來孫堅在與劉表作戰時陣亡,他的長子孫策繼承父業,並襲父爵稱侯。可惜袁術並無識人用人之明,孫策在他麾下受盡了委屈。公元194年,孫策向袁術請辭,袁術吞併了孫堅原本的實力,僅給孫策一千兵卒並准許他前去江東發展。

孫策部隊軍紀嚴明,在他前往江東時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沿途還不斷有人願意投奔。素有“小霸王”美譽的孫策作戰十分驍勇,沿途作戰所向披靡,在兩年內拿下了會稽、吳郡,後來又陸續攻克了廬江、豫章等地。

公元200年,此時孫策已經一統江東,眼看就要北進中原以圖大事,卻突然在打獵時被刺客暗殺而死,江東孫氏的領導權就這樣交到了弟弟孫權的手裡。很多人都感到了疑惑,根據嫡長子繼承製來看,江東勢力怎麼會輪到孫權當家?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是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又去了哪?

要說孫策不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嗎?肯定是想的,但問題是孫策死時才二十五歲,根據古人平均十五歲娶妻生子的情況來看,他的兒子孫紹此時大約才十歲左右。正史上有關孫紹的記錄很少,他的生卒年皆不詳,我們只能推測此時的孫紹年齡肯定不大,至少要比孫權小上許多。

要知道三國是個極其混亂的年代,孫策自己也是有過父親早亡,所以年幼時期被袁術等勢力欺凌的經歷,他明白如果江東孫氏沒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坐鎮,那麼很容易就像劉表一家那樣,劉表剛死,部下就架空了年幼的劉琮直接向曹操投降。

況且少年時期的孫權是個性度弘朗,仁而多斷的人,他從小就展露出了非常出色的膽識與謀略,並很早就參與了江東政治集團的大小方針。所以刨除私心,但從東吳勢力的長久發展來看,孫權無論如何是個比孫紹更好的繼承人選擇。

因為傳位風波,甚至有陰謀論認為,孫策的死乃是孫權一手安排的。不過這種說法缺乏史實依據,而歷史上的孫策、孫權關係十分親密,從未因政見不合或權力鬥爭而產生糾紛,貿然認定是孫權暗殺了孫策顯然是無稽之談。

至於孫策長子孫紹的後續,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吳侯,後來又改為了上虞侯;等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奉又繼承了上虞侯,這件事情在《三國志》中有所記載:“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雖然孫紹沒有在政事上有太多作為,但好歹也當了個閒散貴族,至少是生活富裕無憂的。